头皮血肿的转归和分期处理
本文介绍头皮血肿的转归和分期处理。
头皮血肿在颅脑损伤病例中发生率高,诊断并不困难,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同时存在多处头皮血肿者应高度警惕颅骨或脑损伤的存在。头皮血肿形成后,按照自然病程作如下分期,以便于阐述。
1出血期
一般在受伤后1d内,该期血肿进行性增大,大部分头皮血肿在伤后1d出血已经逐渐停止。局部加压包扎对于阻止出血,限制血肿扩大有效。新生儿头皮血肿也称作产瘤,由于新生儿颅骨联结不紧密、部分颅囟未闭合等解剖特点,加压包扎常较为困难,包扎的方法和力度较难掌握,甚至被视为禁忌。该时期一般不会感染,但在该时期对血肿穿刺,出血较多,往往导致失血性甚至血肿扩大,并增加感染机会,对愈合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对于合并血肿区颅骨者,早期加压包扎容易导致头皮出血向颅内转移,应视为禁忌。
2静止期
在凝出血时间正常的人,耳垂针刺采血测得的出血时间为1-3min,故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伤后1-3d,当活动出血停止后,腔内的血肿也遵循类似的止血和凝固过程,逐步形成血凝块。这期间,头皮血肿的范围和张力没有明显变化,而进入相对的静止阶段。由于此期血肿的去屏障作用,对感染因素的防御屏障破坏后尚未健全,成为感染发生的窗口期,头皮血肿感染多由此期开始发生。
3液化期
伤后4d-3周,头皮防御屏障作用已趋于完善,血肿开始液化,此时适于穿刺处理,但此时血肿周围吸收增强,部分头皮血肿在此期可逐渐吸收自行消失,尤其是皮下血肿,大部分不需要特殊治疗而自然吸收。不能吸收者,液化期中期为穿刺的最佳时机,即最佳时间为第7天至2周,穿刺过晚,超过2周后;一部分血肿周边开始机化,呈田埂样,不利于穿刺,并且感染机会增加。此期之后部分血肿外可有假囊膜形成,使穿刺后的血肿腔不易闭合,需要反复穿刺,部分学者尝试行过氧化氢注射治疗,效果显著。对于新生儿,头部加压包扎往往固定困难,从而增加穿刺次数。有报道用手掌压迫有效,方法虽简单,但由于患儿不合作,家长加压力度不容易把握等因素,使得这种方法在临床上不容易做到。不适当的揉捏易使血肿扩大,过分的长期局部保护促进血肿机化甚至骨化成骨性包壳。但也有部分血肿张力大,造成颅骨破坏。对于继发感染者,则需要切开引流。
4机化期
较早者自1周后,血肿开始机化,形成硬块,在较软的血肿内常可触及机化硬块,尤其在4周后,血肿可以形成骨性包壳。即使在第4周以后,血肿腔未机化者,仍有机会进行穿刺。但在此期如果合并有颅骨破坏常提示血肿腔内仍有活动出血或渗血,需要手术切开处理。
5成骨期
2个月以后,机化斑块钙盐沉着,部分骨性包壳进一步与颅骨融合,塑形,不易分辨或形成永久骨性隆起,或称作假性骨囊肿。部分因严重影响美观而要求手术,手术目的在于去除骨包壳使颅骨重新塑型。新生儿产伤者手术的最佳时机为出生3个月后,主要考虑到该年龄段患儿对手术与麻醉的耐受。
6颅骨破坏
颅骨骨质破坏为一类特殊的病理转归结果,病史较长,超过1个月,血肿张力高。手术中发现皮下、帽状腱膜下及骨膜下均有血性物,层次结构辨认困难,骨外板呈虫蚀样破坏。考虑皮下或骨膜下出血未能控制,活动出血或其他因素如血肿液化后局部高渗状态不能缓解,体液回吸收进入血肿腔,造成局部张力持续增高,对邻近组织及骨板造成压迫,骨组织破坏。
正确认识头皮血肿的转归,准确把握处理时机,并适当处理是缩短头皮血肿患者病程和减少其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