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炮制的分类方法
炮制的分类是随着炮制方法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明代缪希雍等编着的《炮炙大法》是一部以制药为主要内容的书,按照药物类别分成水、火、土、金、石、草木等类,历代一般采用此种分类方法。他还把《雷公炮炙论》中的炮制方法归纳为十七种,后世称为“炮炙十七法”,其中很多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广泛应用。为了便于了解这十七种炮制方法的含义,现分别简介如下:
(1)炮:将药物置于火上加热,以烟起为度,如炮姜。
(2)?f(音览lǎn):将药物置沸水中烫,以种子类药物能脱去种皮为度,如杏仁。又有谓?f即火焚。
(3)?梗ㄒ舨?bó):将药物直接置于火上烘干。
(4)炙:药物将液体辅料,用小火拌炒至干,如炙黄芪。
(5)煨:药物用湿面或湿纸色裹,埋火灰中,至包被物焦黑为度,如煨肉豆蔻。
(6)炒:将药物置锅中,清炒至黄,以不焦为度,如炒谷芽。
(7)煅:将药物置炭火中,烧至通红或灰白色,矿石、介壳类药材多用此法,如煅赭石、煅牡蛎。
(8)炼:将药物置锅中用小火煎熬,如炼蜜。矿物药材置锅中或罐中用火烧亦称炼,如炼丹。
(9)制:药物加辅料共制,以克制药物的偏寒偏热之性或烈性,达到缓和药性的目的。制的方法很多,通常有酒制、醋制、盐制、蜜制、药汁制、米泔水制等。
(10)度:量药物长度、直径的方法,即度量衡里面的一种。
(11)飞:药物用水研磨为细粉,加水搅拌,分取上层悬浮的极细粉末,如飞炉甘石。
(13)镑:坚硬的药物用多刃工具制成薄片,如镑犀角、镑羚羊角。
(14)?祝ㄒ羯保螅瑷ぃ?:药物用工具捣击至破碎。
(15)?ィ汗派棺帧?
(16)曝(音仆pù):即曝晒。
(17)露:将药物置露天,任其日晒夜露,如海螵蛸。
明清以来,炮制的分类方法已有很大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为学习炮制技术和理论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炮制几种方法作一介绍:即一般制法(修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等。
修制的范围很广,它包括对药物进行整理、清洁、切削等过程。中药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动物、植物、矿物。这些原生药材,有的采来即可应用,但大部分还要进行选取、切削等简单的加工,以选取药物的有用部分,削除非药用部分,清除灰土杂质,使药物纯净。修制的目的有二:①有些药物经修制后便可直接配方;②为进一步炮制作好准备。
(1)筛:利用不同孔径的竹筛或铁丝制成的筛,除去药物中的灰砂、渣末,使药物纯净。或对大小、粗细不等的药物进行分档,以便炮制。浮小麦、海金砂、茵陈、寻骨风、霜桑叶、蛇床子、鹤虱、茺蔚子、地骨皮、青葙子、莱菔子、火麻仁、小茴香、花椒等种子类药材,均用本法筛去灰砂、石屑,除去杂质及其他杂物,筛去空壳。
(2)簸:根据药材和杂质轻重的不同,利用簸箕或风车扬去药物中的灰渣或碎皮等轻浮的物质,也称为扬。目的在于保持药物的纯净。如王不留行、蒺藜子等簸去空壳;百合也可用本法簸去杂质。
(3)拣:亦称挑,用手或利用一定工具除去药材的非药用部分及其杂质,或将药材按大小、粗细分类挑选,为以后的炮制提供条件,如菊花、二花、红花、连翘等。
(4)刷:利用刷子或适宜工具刷去药材表面附生的绒毛或杂质、灰尘,使其清洁、纯净,如枇杷叶刷去毛等。
(5)刮:利用刮刀或具刃的金属工具,刮去植物药材表面或内里的非药用部分粗皮、绒毛或附生的杂物,以及动物药材表面的筋肉等,如肉桂、厚朴、黄柏、杜仲等刮去粗皮;虎骨、豹骨刮去筋肉;金樱子劈开,刮去带毛的种仁;金毛狗脊去绒毛等。
(6)去壳:将某些种子类药物捣破或擦破去壳,使其纯净、增强疗效,如榧子、石莲子、鸦胆子、大风子、木鳖子、蓖麻子等。
(7)去核、去心:某些果实、种子类药物的核、胚芽,有的作用不同,有的不宜入药,故应去掉,保持纯净,增强疗效。如大枣去核,诃子去核,莲子去心,巴戟天去心(称去骨)。
(8)去头足:某些动物药的头和足不宜入药,故应去掉。蛤蚧去头足,切成小块,沙炒微黄,研末备用,如蝉退、红娘、斑蝥、虻虫、蜈蚣等。
切制在中药炮制中,应用最为广泛。一般的中药都需用刀切成片、段、丝、块,使药物达到配方的要求。这些方法大多在修制和水制后进行。要求饮片清洁卫生,无尘土灰渣无霉变,无虫蛀,无其他杂物。
一、切制的目的
(1)增大药材与溶剂的接触面积。药物经切制后,随表面积的增大,增加了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2)便于炮制。因药材表面积增大,可使药材充分受热和接触辅料,达到炮制的目的。
(3)便于配方称量,易于粉碎。
(4)便于保管贮藏。
二、切制规格
饮片切制规格,根据药材的不同情况,分为下列几种类型的切制品,根据药物的特点进行切制:
(1)根及根茎类:质地坚硬的切薄片(0.2~0.5分厚),如白芍;质地疏松的切厚片(0.5~2分厚),如沙参;形体细长的切段(2~5分长),如茅根。
(2)全草类:茎较粗硬的切较短的段(2~3分长),如藿香;茎叶细软的切较长的段(3~5分长),如蒲公英。
(3)茎及树枝类:质地坚硬的切较薄的斜片(约0.5分厚),如桂枝;质地较疏松的切较厚的斜片(约1分厚),如藿香梗。
(4)叶类:叶片大有韧性的切较宽的丝(约3~5分宽),如竹叶、枇杷叶;叶片短小或易碎的不需切,或揉碎,如泻叶、冬桑叶。
(5)果实种子类:质硬体大的切薄片(0.2~0.5分厚),如槟榔;体积小的捣碎,如苏子。
(6)树皮、果皮类:质硬而厚的切较细的丝(约1分宽),如厚朴;质地疏松的切块(大方块约1方寸),如橘红;体薄的切较粗的丝(约2分宽),如瓜蒌皮。
(7)花类药材一般不切。
根据炮制需要进行切制的:①适应蒸制需要的根类药材,切丁块(约5分),如熟大黄、制首乌;②适应炒制需要的皮类药材,切大方块(约1方寸),如杜仲;③适应炒制需要的胶类药材,切小丁块(约3分),如阿胶。
三、切制方法
切制饮片,首先要把刀具调理好,要求刀刃锋利,以适应切制需要。刀具调理好以后,还要掌握好切制的方法。切药时坐位和姿势要适当,应侧着身子坐,右手持刀,左手握药,向刀刃方向运送,左右手要互相配合。切药根据药材特点,分把切与单切两种。把切适合切制长条形药材,一般切成片、丝、段的形状;单切适合切制块状或球形的药材,多切成片或块的形状。在切制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每切完手中药材时,必须把刀关上,以防发生刀伤事故;②切含纤维、淀粉较多的药材时,必须经常用油帚擦刀刃,使其滑利;切含粘液质、糖类较多的药材时,须经常用水帚擦刀刃,以防粘腻;③经常检查刀栓,当刀栓上磨有深痕时,即应更换;同时,刀栓的小头须用木块嵌紧,以防刀栓磨断和滑落。
机器切制可代替体力劳动,同时效率高,这是发展方向。
切制方法除切片以外,还有劈片、捣碎、碾粉、锉末、研乳等几种,现分别介绍如下:
(2)劈:将大块木质类药材用刀劈成小块或薄片,便于配方和煎出有效成分,如苏木、降香、檀香、松节等。
(3)捣:有些体小结实的药物,不能切片,不易煎出有效成分,须用碾槽碾碎,或用石臼捣碎入药;芳香性或富有油质的药物,宜临用时捣碎,以免挥发、走油影响疗效,如砂仁、草豆蔻、毕澄茄、火麻仁、郁李仁、荔枝核等。
(4)碾:矿物药材、部分树脂、木质及其他坚硬药材,须用碾槽碾成细粉,过80目或100目筛,便于制剂和服用,如血竭、赤石脂、琥珀、沉香、三七等。
(5)锉:角类药材以及其他坚韧的动、植物药材,不易切片的,用锉锉成粉末,便于制剂,如:犀角、羚羊角、马宝等。
(6)研乳:将少量的贵重药物置乳钵内研细,便于制剂,减少损耗,增强疗效,如猴枣、牛黄等。
四、切制操作注意事项
中药的切制操作是依据药物的性质来决定的,因为药物的质地有软有硬,操作处理也就不同。一般要经过如下步骤,即“整理”、“洗”、“浸泡”、“润”、“干燥”。这几个步骤中以“润”较为重要。润得太软或太硬都不能切好。我们经验:切药是“七分润工”,“三分切工”。另外,操作时还应注意,如切猪苓时,若不拣去石子就要损坏刀片;黄芪切片后不宜晒干,要用木炭火烘干,则可保持色、香、味;晒干即会变色、失香与差味。
五、干燥
药物切片后,要注意干燥,保持色、香、味。因为色、香、味是否俱存与药物的质量好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烘、焙、摊、晒是否适宜,是保证色、香、味齐备,提高药物质量的关键。由于各种药物的性质大不相同,又各有其特点,现将不同性质的药物及干燥方法,归纳分述如下:
(1)粘性类:粘性类的药物如天冬、玉竹等含有粘性液质,这类药物片子不易干燥、极易发粘,如用微火焙烘,原汁不断外渗,会降低质量,故宜用中火烘焙,促使外皮迅速硬结,内部所含原汁不向外渗。烘焙时的颜色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深,过久过干都会使色变枯黄,原汁走失,影响质量,故一般的药物烘至九成即可。掌握干燥的程度,只要用手摸之觉得烫不粘手为度。中火干燥要注意勤翻,防止枯焦,如有烈日可晒干到九成即可。
(2)芳香类:芳香类药物如荆芥、薄荷、香薷等,保持香味十分重要。因为香与质量有密切的关系,香味浓质量好。为了不使香味走散,切后宜薄摊阴凉通风干燥处。如太阳光不太强烈,也可晒干,但不宜烈日曝晒,否则温度过高会挥发香气,色也随之变黑。如遇阴雨连绵天气,药物快要发霉,也只能是用微火烘焙,决不能用大火,以免温度过高香散色变,降低药物的效能。
(3)粉质类:粉质类就是含有淀粉质的药物,如山药、浙贝母等。这些药物的饮片若不干燥,极易发滑、发粘、发霉、发馊而变质,必须随切随晒。由于这些药物易脆易碎,故在日晒操作中,动作要轻。如天气不好,也只能用微火烘焙。若火力过大,会烘成外色焦黄。
(4)油质类:油质类药物如当归、怀牛膝等,这类药物极易走油,如烘焙,油质就会溢出表面,色也随之变黄。火力过火,更会先油后枯影响质量,故宜日晒。若遇阴雨连绵,也只能用微火烘焙,同时要防焦防黑。
(5)色泽类:色泽类药物如桔梗、浙贝母、泽泻、黄芪等。这些药物色泽很重要,含水量也不宜过多。白色类的桔梗、浙贝母宜用日晒,越晒越白;黄色类的泽泻、黄芪,如日晒则会毁色,故宜用木炭微火烘焙,且可保持黄色,增加香味,但不宜用大火,以防焦黄。
(6)须根类:须根类药物如白薇、龙胆草、紫菀等,此类药物饮片短小、水分足、不透气、容易结成团块,宜切后即时摊晒,注意薄摊勤翻,使之空气流通,挥发水分,以防霉变。如遇阴雨天气,可用中火烘焙,力求快干,但要专人注意翻动,以防燃烧。
(7)根皮类:根皮类药物如黄柏、厚朴等,此种药物虽然不易霉变,但也不能麻痹。尤其是阴雨天气,宜多摊、多晾,可晒,可烘。
(8)草叶类:草叶类药物如仙鹤草、泽兰、竹叶、地丁草等。此类药物一般叶多梗少,浸润后含水量多,容易结饼,最好叶梗分开,薄摊曝晒勤翻,不宜火烘,以防燃烧。
药材用水或液体辅料处理的方法称为水制法。目的是使药材达到清洁、吸水变软,便于切制和制粉,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以及改变性能等要求。常用的水制法有淘、洗、浸、润、漂、水飞等几种。本讲义除介绍水制法外,还介绍与水制有关的切制。
一、淘
是将体积细小的种子类药材放在数倍于药的清水中淘去泥土、砂粒。附有泥土的药材,需放在箩筐或筲箕内,再放入清水中,边搓擦,边搅动,淘去泥土,并利用水的悬浮作用,漂去轻浮的皮壳及杂物。夹有砂粒的药材,需放在瓢内再放入清水中舀动,通过舀动操作,倾出上浮的药材,将沉降飘底的砂粒弃去。最后将淘净的药材滤水晒干。药材经过淘洗,达到清洁纯净的目的,如:菟丝子、王不留行等。
二、洗
是将药材放在数倍于药的清水中或液体辅料中翻动擦洗。质地轻松或富含纤维的药材,要求动作迅速,进行抢洗。质地稍硬或表面粘附泥砂杂质的药材,洗时可用一般速度,或进行充分洗涤。有些药材为了改变性能,需用液体辅料洗。药材经过洗涤,达到清洁纯净,吸水变软,便于切制和改变性能的目的,如红柴胡、香薷、车前草、蒲公英、马齿苋、陈皮、蚯蚓、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半边莲、铁苋菜、虫退、海藻、昆布、土鳖、蜂房等。
三、浸
是将药材放在宽水中或液体辅料中,浸泡至一定程度取出。含有大量淀粉及质地坚硬的药材,洗净后,放在清水中浸泡至软取出。动物的甲、骨放在清水中浸泡至皮、甲、肉、骨分离时取出。有些药材为了改变性能,用相适应的液体辅料浸泡至透取出。药材经过浸泡,使水分或液体辅料渗透到药材内部,达到吸水变软便于切制、除去非药用部分、改变药物性能等目的。但必须浸的才浸,浸泡的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根与茎一般浸1~4小时,皮类一般1~2小时,草类30分钟至1小时。
四、润
是将经过清水或液体辅料处理的药材,置容器内,使其表面所吸附的水分向内渗透,达到全部湿润变软的润药方法。质地轻松或柔润的药材,先用清水抢洗,取出滤去水分,然后进行盖润。质地较硬的药材,水洗后装入篾篓,上盖麻布,使其润透。根据药材的软化情况,必要时中途可淋水1~2次,以辅助水洗时吸水的不足。质地坚硬的药材,经过一定时间的清水浸泡,捞起装入篾篓,上盖麻布,根据药材的软化情况,可进行多次淋水,使其润透。有些药材须放在缸内,用一定的液体辅料(约为药材的1/4)浸渍,经常翻动,使其一面吸入辅料,一面向内渗透,至药材润透,辅料吸尽取出。润药的时间须根据药材的坚硬程度、体积大小以及季节、气候而定,一般以润透变软为准。检查方法:长条形药材用手折时,以能发弯为润透;块状或球形药材用手捏时,以内部似有柔软感为润透,有时须用刀切断检查,以内面无硬心为润透。润的目的是为了软化药材,便于切制;用辅料浸润则是为了改变药物性能。如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干燥根)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抢水洗净,捞起,滤去水分,稍凉,每斤用白酒一两加适量水,均匀喷上盖严,润透,切片,晒干。炮制目的:清洁药物,便于切片和制剂;酒洗增强活血散瘀作用。
五、漂
是将药材放在宽水中或液体辅料中漂去药材的某些内含物质。漂时须根据季节气候和药物的体积、质量,适当地掌握漂的时间、换水次数,并选择漂药的位置。漂药目的是利用水的溶出作用,除去药物的杂质以及部分挥发性、毒性物质,使药物纯净,药性缓和,毒性减低。如海螵蛸、半夏、南星、川乌、草乌、附子等。
六、水飞
是利用水的悬浮作用和粗细粉末在水中的悬浮性不同,分离出细粉的方法。操作方法按下述几道工序进行:①粉碎:将不溶于水的矿物或动物药材用碾槽或粉碎机粉碎;②过筛:用100目筛或120目筛过筛;③加水研磨:置乳钵内加适量清水研磨,停研时如有膜状沫浮于液面,须用皮纸掠去,研至钵底无粗糙响声,手捻或舌舔无碜时取出;④悬浮分离:置缸内加多量清水搅拌,搅匀后静置片刻,则细粉悬浮于水中的上、中部,粗粉下沉底部,即时倾出上浮的混悬液;下沉的粗粉再行研磨、分离,反复操作,最后将不能悬浮的粗粉弃去;⑤干燥:将所得混悬液合并,静置沉淀,用橡皮管或皮纸条、灯芯吸去水分,置垫有皮纸的篾器内滤水,再置日光下盖纸晒干,乳细即得。有些药物可以不经悬浮分离这道工序。水飞的目的是为了制出极细粉,除去水溶性杂质,避免研磨时的飞扬损耗,如朱砂、雄黄、玛瑙、滑石、炉甘石等。
火制法是药物直接用火或间接用火加热,加入不同辅料或不加辅料进行不同处理的方法。火制法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医疗的要求及制剂的需要以除去药物的毒性,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缓和药物的烈性。火制法是炮制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操作方法不当时,可直接影响药物的医疗效果。因此,我们根据药物的性质,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火候,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因药物的性质各异,品种繁多,加入辅料的不同,为此,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本节着重介绍炒、煨、煅等火制法。
一、炒
药物经过修制或加工切制、干燥后的饮片置锅内用火加热,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称为炒。炒在炮制中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医疗的要求,结合药物的性质,对药物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因此,在操作时,加热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故炒药时应着重掌握火候。火候即药物加热所变化的程度,在炒制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饮片的厚薄、坚实、软硬,掌握一定的火候、火力,才能做到“制药贵在适中”的程度。药物经过加热后,使其干燥,易于粉碎,便于制剂,减低毒性,增强药物的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并能超到矫臭矫味的作用。炒法可分为清炒、固体辅料炒、液体辅料炒等不同的制法。
(一)清炒
即药物不加辅料,置锅内以不同的火力并勤加翻动,使药物均匀受热至所需程度。根据炒的时间和温度,清炒又可分为:微炒、炒黄、炒爆、炒焦、炒炭等。
(1)微炒:用微火将药物炒至干燥,但药物无显著变化。微炒和锅焓法类似,以达到矫臭矫味的目的。同时可防止高温破坏消化酶。如微炒麦芽、谷芽、葶苈子、夜明砂。
(2)炒黄、炒爆:用小火加热,将药物炒至外表颜色微黄,或比原药颜色加深,并透出固有气味,或炒至药物有爆炸声,表皮炸裂。经炒后可达到矫臭矫味,增强健脾和胃的功能,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如牛子、枣仁、苍耳子、蔓荆子、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草决明、望月砂等。
(3)炒焦:加热程度比炒黄要高,炒至外表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淡黄,并有焦香气味。本法多用于炮制健胃助消化及刺激性等药物。如杏仁、山楂、栀子、苍术、乳香、没药、路路通、刺猬皮等。
(4)炒炭:药物炒至外表焦黑,里面焦黄,炒后部分炭化,但仍存有原来的气味,其温度比炒焦要高,时间要长。炒时因火力较强,药料易燃,如有火星,喷洒适量的清水灭熄火星,取出置铁盘或瓷盘内,摊冷后收藏。有的药物在炒炭中产生刺激性浓烟,应迅速翻动,使其消散。有的药物质地轻松易于炭化,应以小火炒至微黑色为宜。炒炭的目的,中医多用来收敛止血。所谓炭药,并非纯炭,应该“存性”。药物经炒炭后,大部分成分被破坏。有的药物通过高温处理后,发生了理化性质的改变,生成炭素或增加新的物质,增强收敛止血的作用。如地榆、干姜、侧柏叶、槐花、蒲黄、干漆、茜草、艾叶、藕节、莲房等。
(二)固体辅料炒
根据药物各自的特性和治疗需要,用各种不同的固体辅料同炒,称为固体辅料炒。常用的固体辅料炒有麸炒、砂炒、米炒、滑石粉炒、蛤粉炒、土炒等几种。
(1)麸炒:药物用蜜炙过的麦麸拌炒,称为麸炒。麸炒多用于炮制健脾和胃的药物。麸炒的目的是利用药物与麸皮共同加热,除去药物的部分油分,减低偏性或借麸皮在加热过程中放出的香气以矫正药物的不良气味,增强健脾和胃的作用。操作方法:先将铁锅烧热,然后撒下麸皮,待黄白色烟冒出时,投入药料,用小笤帚不断翻动,炒至药物呈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待冷收藏。麸炒最好用斜锅、竹帚之类工具因为这样出锅方便,保证色泽均匀一致,炒时火力要大,动作要迅速,锅要热到撒下麸皮立即起浓烟为宜。如枳壳、枳实、白芍、僵蚕、广香。
(2)砂炒:药物用砂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方法,称砂炒。具体操作是取黄砂,筛去粗石杂质,洗净晒干,置锅内,炒至轻松容易翻动时,加少许食油同炒。待砂和油炒匀后,投入药料,(每次炒时,砂内宜补充少量食油)。一般火力不宜过猛,以免药物炒成焦黑,应炒至药物表面发生变化,达到膨大、松疏。砂炒主要是使药物均匀受热,使其酥脆易碎,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减低毒性、缓和药性以及便于除毛、去壳。炒后的砂保存好,下次再用。如金毛狗脊、草果、白果、二丑、苡仁、虎骨、猴骨、龟板、鳖甲、甲珠、干蟾、鸡内金、象皮、海狗肾、水蛭、马钱子、扁豆等。
(3)米炒:药物用大米作辅料进行加热的方法,称为米炒。先将锅烧热,撒上浸湿的大米,使其平贴锅上,加热至大米冒烟时投入药料,轻轻翻动,炒至大米呈焦黄色取出,去大米。米炒一般不常用。米炒的目的是利用大米的润燥和滋养作用,经炒后发出的焦香气味,增强药物的健胃作用,减低药物的毒性,同时米也是炒时的指示剂。如斑蝥、虻虫、红娘、蝼蛄、北沙参。
(4)滑石粉炒:药物用滑石粉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炒法,称滑石粉炒。先将滑石粉放锅内,加热至滑石粉轻松,容易翻动时,投入药料。一般以滑石粉能淹没药料即可。滑石粉为一种极细粉末,受热传热比砂土慢,有“焖烫”意义,更能使药物缓缓均匀受热,以拌炒动物类药料比较适宜。炒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药物炒成焦黑色,炒至药物形体膨胀、松疏即可。使药物酥脆易碎,便于制剂和服用,从而增强疗效。如玳瑁。
(5)蛤粉炒:药物用蛤粉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炒法,称蛤粉炒。先将蛤粉放锅内,加热至蛤粉轻松易翻动时投入药料,一般以蛤粉能淹没药料为宜。蛤粉为一种细粉,受热、传热与滑石粉相似,能使药物缓缓均匀受热,以拌炒胶类药物为适宜。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药物焦化。炒至药物形体发生变化,内部尚未炒焦时取出,筛去蛤粉。筛下的蛤粉可以继续使用,炒至变成灰色时更换。蛤粉炒使药物酥脆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增强疗效。如阿胶。
(6)土炒:药物用灶心土(伏龙肝)作为中间体加强同炒的方法,称为土炒。土炒不常应用,按古时所用之土应为东壁上,即向阳的墙壁上,后来又用灶心土。灶心土经多次烧炼,所含杂质较少,且含有碱性氧化物。由于具有碱性,可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另外,土炒后可使部分成分变质,以缓和药性,同时可与药物起协同作用,以达到健脾和胃的目的。土炒受热、传热作用与滑石粉炒、蛤粉炒相似,能使药物均匀受热。本法常用于健脾和胃药物。操作方法:将碾细的灶心土置铁锅内炒热,再将药物加入,以灶心土能淹没药物为度,用锅铲炒至表面微显焦黄色,并放出焦香气味,即可取出,筛去灶心土,冷后收藏,土炒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药物焦化。使用过的灶心土可继续使用。如白术。
(三)液体辅料炒
药物加液体辅料拌炒,称为液体辅料炒。药物经过炒后,在性质上发生了某些变化,能起到解毒、矫味、矫臭,增强疗效,缓和药性,便于制剂和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等作用。液体辅料炒与固体辅料炒在意义上和操作上都有所相似,但液体辅料能渗透入药物内部而产生其作用。由于所加的辅料不同,可分为蜜炙,盐水炒、醋炒、酒炒及姜汁炒等。
(1)蜜炙:药物用蜂蜜拌炒,称为蜜炙。蜂蜜性味甘平,能补脾润肺,解毒矫味,多用于制补脾润肺止咳的药物。蜜炙后能缓和药物的偏性,并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以达到治疗目的。蜜炙的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蜂蜜4两左右。先将锅洗净烧热,倾入蜂蜜,炼沸以后,投入药物,小火拌炒至药物互相粘结或粘锅时,洒少量清水,使其吸收,炒至药物呈金黄色,取出摊冷后,以不粘手为佳。装缸内密闭,防止潮解和鼠耗。如甘草、党参、黄花、冬花、紫菀、桑皮、
(2)盐水炒:药物加盐水拌炒的方法,称为盐水炒。盐性味咸寒,有下行走肾的作用,多用于制补肾、固精、治疝、利尿、泻肾火的药物。盐水炒后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能增强疗效。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盐6~15克,加水2两溶化,洒在药物上面,拌匀,稍闷,使其吸收,置锅中小火加热,炒干取出。如黄柏、知母、杜仲、故纸、车前子、小茴香、益智仁。
(3)酒炒:药物加酒料炒,称为酒炒。酒,甘、辛、大热,穿透力强,有活血通络、引药上行及降低药物寒性的作用,并为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一般来说,生物碱、挥发油等物质都易溶于酒中。某些药物用酒制后,有效成分易于溶出,有利于疗效的提高,有的可降低寒性,有的可增强活血通络或具升提作用。操作方法:每斤药料一般用白酒2两,洒在药物上面,拌匀,稍闷至酒被吸收,放在锅内,用小火炒干取出,摊冷收藏。如常山。
(4)醋炒:药物加醋拌炒,称为醋炒。醋,性味酸苦,温、能散淤血,消痈肿、解毒,大多用于炮制行血和有毒药物,可减低药物毒性,增强散淤止痛的作用,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效用,并具矫臭作用。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醋3~8两,洒在药物上面,拌匀,待醋吸收,投入锅内,用小火炒干取出,摊冷收藏。如五灵脂、芫花。
(5)姜汁炒:药物加生姜汁拌炒,称为姜汁炒。生姜辛温,能散寒止呕。某些药物用姜制后,能增强散寒除满,降逆止呕的功效。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生姜2两左右,洗净,捣碎,加水绞汁,洒在药物上面,拌匀,稍闷,使其吸收,置锅中,小火加热,炒干取出。如厚朴、竹茹。
二、煨
药物用另一种物质包裹,置火灰或明火上加热的方法,称为煨。目的在于除去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煨的方法有纸包煨和面包煨两种。为了节约,面包煨改为麸炒。本节只介绍纸包煨的方法。如生姜。
三、煅
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在结构上或成分上有所改变的方法,称为煅。煅的温度一般在300℃~700℃,煅的目的是使药物减少刺激性,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或缓和药性。经煅后,质地酥松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使药物发挥应有作用。有些药物经煅后失去结晶水或生成炭素。根据药物性质,煅可分明煅、盖煅、煅?n、暗煅、闷煅。
(1)明煅:药物放在铁锅或罐内煅烧的方法,称为明煅。本法适用于加热能溶化的矿物药,其目的主要是失去结晶水减少刺激性,增强疗效或产生新的作用。操作方法:将药物置锅内或罐内加热,使其溶化,至水分完全逸出,无气体放出,药物全部呈酥松或干燥的状态,取出摊冷。如明矾、胆矾、硼砂。
(2)盖煅:将药物放在炉火中,上面加盖煅烧的方法称为盖煅(或炉口煅)。此法适宜煅制质地坚硬的矿石、化石及贝壳类药物。煅的目的主要是使药物酥松易碎,便于制剂,易煎出有效成分。操作方法:将药物置炉火中,或将药物打成小块,置瓦罐内放于炉火中(药物周围应有较大火力),上盖铁皮,强火煅烧,至矿物药红透,贝壳类呈灰白色,取出摊冷,或趁热喷洒不同液体辅料,冷后收藏。如牡蛎、石决明、石膏、寒水石、礞石、龙骨、浮海石、瓦楞子等。
(3)煅淬:将煅透的药物趁热倾入冷的液体辅料中,使其吸收,称为淬。淬适用于经过高温仍不能酥松的矿物药。淬在煅后进行,以弥补煅法的不足。煅与淬结合称为煅淬法。煅淬是使坚硬的药物经过高热骤冷,促使疏松崩解,易于粉碎,以便煎出有效成分。并利用不同的液体辅料缓和药性,且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液体辅料多用醋、酒、药汁、水等。一般用量多为药物的30~50%。操作方法:将煅至红透的药物趁热倾入冷的液体辅料中浸淬,稍冷后取出。有煅淬一次的,也有煅淬多次的,以药物疏松为度。如代赭石、磁石、阳起石、自然铜、禹粮石、花蕊石、紫石英、白石英、炉甘石、皂矾。
(4)暗煅:暗煅是在高温缺氧情况下,使药物炭化的一种煅法,又称闷煅。适用于煅制质地疏松,炒炭时易于灰化的药物。操作方法:将药物置铁锅内,上扣小铁锅,接口处用盐泥或赤石脂用水调成泥状封固,留一筷头大的小孔,扣锅上压重物,置炉火上煅烧。小孔烟少时用筷头塞住,至小孔无烟时离火。亦有将药物置小口釉罐内,用盐泥或赤石脂封固罐口,置粗糠火中或小火上煅烧,罐上放大米数粒,至大米成焦黄色时离火,待锅或罐冷却取出药物,以免药物遇空气燃烧而灰化。在煅制过程中,由于加热而锅内气体膨胀,药物受热炭化,有大量气体及浓烟产生,从接口处喷出。应随即用湿泥堵住,或用细砂掩盖填塞,以免空气进入,使药物灰化。如血余、棕榈。
既用水,又用火,或加入辅料共同处理药物的方法,称水火共制法。常用的方法有蒸、煮等。其目的是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及副作用,纯净药物,便于切制。
一、蒸
利用蒸汽进行加热的方法称为蒸。根据药物的特点和治疗的需要,分清蒸、辅料蒸两种:
(1)清蒸:药物经过清洁处理后,用蒸汽进行加热,不加任何辅料的制法,称清蒸。清蒸的目的主要是改变药物的性能,使坚硬的药物变软,便于切制。操作方法:先将药物去掉杂质和非药用部分,用清水洗净,装于甑或瓮子锅内,加水至淹没甑脚2~3寸,或水面距离瓮子锅底格3~5寸,进行加热。有的蒸至药物黑透,有的蒸至药物质地变软,有的蒸至甑内上大汽时取出。在蒸的过程中,有些药物需要长时间加热,水易蒸发,应保持一定的水量,以免引起工具烧坏,造成损失。如地黄、黄精等。
(2)辅料蒸:将药物拌入液体辅料,用蒸汽进行加热的方法,称辅料蒸。辅料蒸的目的主要是缓和药性,或增强疗效。操作方法:药物处理后,将所需的辅料拌在药物上面待吸尽后,装于甑或瓮子锅内,加水至淹没甑脚2~3寸,或水面距离瓮子底格3~5寸,进行加热。有蒸一次的,有蒸两次的,有的蒸至药物变黑,有的蒸至上大汽时取出,视药而定。如大黄、?g莶草、五味子、枣皮、乌梅。
二、煮
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蒸至一定程度的方法,称为煮。本法可分醋煮、豆腐煮、精提三种。
(1)醋煮:药物用水与醋同煮,称醋煮。醋煮的目的主要是减低药物的毒性或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增强疗效。操作方法:将药物处理后,用适量醋拌匀,或用等量醋置锅内,加平面水或宽水煎煮,经常翻动,使其受热均匀,煮至醋水基本吸尽取出,如延胡索、大戟、莪术。
(2)豆腐煮:药物用豆腐同煮称豆腐煮。豆腐煮的目的主要是减低药物的毒性,使其疏松易碎,便于制剂。操作方法:将清洁的药物敲成小块(小颗粒不宜敲碎),用纱布包好,每斤药物用豆腐2~3斤,先在锅内垫一篾垫,上铺一层豆腐,将豆腐中间挖一不透底的方槽,将药物放于豆腐槽中,上盖一层豆腐,四周用竹签将豆腐固定,加水至淹没豆腐1~2寸,用强火进行加热,煮2~3小时,至豆腐呈蜂窝状取出。如硫黄、珍珠、藤黄。
(3)精提:药物加水加热,使其溶化,滤去杂质,通过冷却或蒸发的方法,称精提。精提的目的,主要是使药物纯净,提高药品质量。操作方法:有的药物放于锅中,加入清水,进行加热,使其溶化,滤去杂质,将清洁滤液装入盆中,置阴凉处,使其冷却结晶。有的加入清水和辅料,连?放于锅中,隔水加热,使其结晶后,取出晾干。如芒硝、硇砂。
既有用水处理,又有进行加热或多种制法配合进行的一种炮制方法,属于其他方法。目的是为了使药物减低或消除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保存固有性能或产生新的作用,和便于贮藏与服用。其他制法包括复制、发酵、发芽、制霜取汁等几种。
一、复制
是用多种制法反复地处理药材,其操作方法除清水煮以外,已见前面各有关章节。因此,这里只介绍清水煮的具体制法:将药材置铁锅或铜锅内,加入超过药材平面2~3寸的清水,用较强的火力,煮沸约2小时取出。复制的目的主要是减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增强疗效,使鲜品易于干燥。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川乌、草乌、何首乌、紫河车、香附。
二、发酵
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利用霉菌使其发泡、生霉的方法,称发酵法。发酵的目的为药物经发酵处理,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作用,以适应临床治疗需要。发酵的方法将含有一定量水分或进行过一定程度加热的药物,铺在容器内用稻草或鲜药草或麻袋盖在上面,或垫在下面,放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进行。温度和湿度对发酵的影响极大。温度过低,或湿度过小(即过分干燥),则不能进行发酵,或发酵进行得很慢。而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不适应霉菌生长,发酵亦难以进行。一般以温度30°~37℃,相对湿度70~80%为宜。由于微生物的繁殖、产生发酵,使药物表面呈现黄白色的霉衣,内部发生斑点,气味芳香,又无霉气时,进行干燥,最为适宜。制作时间以五、六月份为佳,如淡豆豉、胆南星。
三、发芽
豆、谷、麦类种子经浸、淋水,保持一定湿度和温度,使其萌生幼芽的方法,称发芽法。发芽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发芽,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作用,以适应治疗需要。发芽的方法:取豆、谷、麦类种子,拣去杂质,洗净,夏天浸2~3小时,冬春浸4~6小时。在洗的过程中,将浮于水面的虫蛀空壳捞去,放在能滤水的篾器中,内垫席,或用蒲包装好,上盖稻草或蒲包,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每日淋水3~5次。至种子生出幼芽,约2~3分长时取出,晒或烘干。如麦芽、谷芽、大豆卷。
四、制霜
药物通过除去油分,或析出结晶物等方法,制成结晶或粉末,形似寒霜,称为制霜。制霜的目的是为了除去部分油分、降低毒性及副作用,增强疗效,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制霜的方法,主要有去油取霜和析出结晶二种。
(1)去油取霜:将某些含有油分的药物通过修制,碾成粉末或捣成泥状,加热后,用草纸包裹2~3层,再用纱布包好,压榨去油,每日复碾、换纸、压榨一次。如上法反复多次,至纸上基本无油为止。
(2)析出结晶:将某些盐类药物撒在连皮的瓜瓤上,装入土坛内,加盖封固,置阴凉通风处,使析出结晶凝在土坛外,用毛刷扫下,至坛外无结晶物为止。此外,某些副产品亦称霜。如制鹿角胶时,余留的鹿角残渣称鹿角霜。制霜的有巴豆、千金子、瓜蒌子、肉豆蔻、西瓜霜。
五、取汁
鲜药用捣碎后压榨或火烤的方法,使药物所含的液体大量排出,这叫取汁。取汁的目的是解除某些疾病,特别是热性病后期阴液大伤,或风痰阻塞经络窍道,多以甘凉多汁的药物为宜。如水果、鲜竹之类,本身饱含液体,但渣滓多,煎服不仅冲淡其甘凉滋阴及滑痰利窍的作用,降低其固有疗效,尤其不易使患者所接受,故采用取汁的方法,以适应治疗的需要。如梨汁、藕汁、蔗汁、竹沥、黄荆沥。
《中药炮制》相关章节:
- ……
- 第一章 炮制的起源和发展
- 第二章 炮制的意义和目的
- 第三章 炮制的作用
- 第四章 炮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第五章 药物的贮存
- 第六章 炮制的分类方法(当前内容)
- 各论
- 第七章 植物类·根及根茎类
- 第七章 植物类·全草类
- 第七章 植物类·叶类
- ……
- 《本草纲目》免费下载
- 《本草备要》免费下载
- 《本草便读》免费下载
- 《本草乘雅半偈》免费下载
- 《本草崇原》免费下载
- 《本草从新》免费下载
- 《本草撮要》免费下载
- 《本草分经》免费下载
- 《本草害利》免费下载
- 《本草经解》免费下载
- 《本草经集注》免费下载
- 《本草蒙筌》免费下载
- 《本草求真》免费下载
- 《本草思辨录》免费下载
- 《本草图经》免费下载
- 《本草问答》免费下载
- 《本草新编》免费下载
- 《本草衍义》免费下载
- 《本草易读》免费下载
- 《本草择要纲目》免费下载
- 《本经逢原》免费下载
- 《长沙药解》免费下载
- 《得配本草》免费下载
- 《滇南本草》免费下载
- 《海药本草》免费下载
- 《雷公炮炙论》免费下载
- 《雷公炮制药性解》免费下载
- 《名医别录》免费下载
- 《千金食治》免费下载
- 《神农本草经》免费下载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免费下载
- 《食鉴本草》免费下载
- 《食疗本草》免费下载
- 《食物疗法》免费下载
- 《中药炮制》免费下载
- 《汤液本草》免费下载
- 《吴普本草》免费下载
- 《新修本草》免费下载
- 《药鉴》免费下载
- 《药笼小品》免费下载
- 《药性切用》免费下载
- 《药征》免费下载
- 《药征续编》免费下载
- 《饮食须知》免费下载
- 《玉楸药解》免费下载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免费下载
- 《证类本草》免费下载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免费下载
- 《中药学》免费下载
- 《中药材大全》免费下载
- 《中药方大全》免费下载
- 更多中医书籍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