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之迟脉

  迟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它的特征是脉的跳动慢。在古医籍中就有所记述,如《内经》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寒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迟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它的特征是脉的跳动慢。在古医籍中就有所记述,如《内经》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寒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素问·三部九候论》)但《内经》对迟数等脉的定义没有提出明确的条件,还是个概念性的,脉来比正常的频率慢就算迟,比正常的频率快当然就算是数了。

  《医学探骊》说:“迟与数对,以至数盲。”《医述》说:“迟以至数不及为义。”所以说迟脉的性质只是频率的问题,而不应当含有其他性质。这是迟脉的“界限”,这个界限清楚了,其要有关频率变化的脉象如数、缓等的概念亦就都便于理清。迟脉亦是具有独立素质的脉,它又是一个具有纲领意义的脉,将它的概念、定义分辨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历代脉学书籍对迟脉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脉经》的“呼吸三至”最为标准。这是根据《内经》的说法提出的:“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闺以太息,命日平人。人一呼脉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素问·平人气象论》)“一呼再至曰平……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日夺精,三呼一至日死,四呼一至日命绝,此损之脉也。”(《难经·十四难》)上常人一息脉动在四五至之间,一息二至属于非常缓慢的脉,大约每分钟不到40次是少见的情况(《难经》所说的再慢的脉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呼吸三至则为每分钟脉来约50次,定为迟脉是合理的,历代脉学书一般都采用《脉经》的“呼吸三至”的观点和方法。例如,《千金方》、《活人书》、《崔氏脉诀》、《察病指南》、《诊家枢要》、《难经集注》、《外科精义》、《脉诀刊误》、《丹溪手镜》、《医经小学》、《医学入门》、《太索脉秘诀》、《濒湖脉学》、《四言举要》、《脉语》、《通雅》、《医宗说约》、《脉诀汇辨》、《医宗必读》、《诊家正眼》、《新著四言脉诀》、《四诊抉微》、《医学心悟》、《医宗金鉴》、《脉诀启悟注释》、《脉确》、《医碥》、《医灯续焰》、《沈氏尊生书》、舒诏《辨脉篇》、《脉法统宗》、《三指禅》、《医醇剩义》、《医述》、《医悟》、《医学探骊》等都持是说,可以认为一息三至已经成为迟脉的“通说”了。

  将迟脉的标准定下来,规定为一息三至做为规范,应当充分肯定不能有所犹疑,这足非常重要的,但临床上的客观情况是复杂的,迟脉是个至数慢的脉,不可能就固定在三至下,所以就需要在理解上乃至实践上势必在三至的基础上有所“外延”,而这个“外延”当然亦只能是向更加缓慢的方向外延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认为提出及附和一息三至的说法带有虚数的性质,其本身就有外延的含义,这可以从继承《内经》、《难经》等书的说法及临床实践的事实中得到这种含义的根据。当然亦有的脉学书籍将这个情况明确地讲出来了,这不是与一患三至之说有什么不同,恰恰相反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应当互相参照全而理解。关于“外延”的说法例如:“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李言闻《四言举要》)“迟,医者一呼一吸病者脉来三至日迟。二至一至则又迟也,若二唤二吸一至则迟之极矣。”(《脉语》)“不及四至者皆是也。”(《景岳全书》)“四至以下,俱为迟脉。”(《四明心法》)“迟则一息三至,……若一息二至,元气已败,一息一至,元气已败,病则必不可治;两息一至,真精夺矣,虽一见脉,正气已无,不过烬灯之余焰耳。”(《医灯续焰》)“五至为平,四至为缓,三至为迟,二至为败。”(舒诏《辨脉篇》)“迟则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诊宗三睐》)“迟为阴脉,与数为阴阳对待之体,数六至,迟三至,息数甚悬。至离经之脉则仅二至。”(《脉如》)“一息脉来二三至一息一至。”(《医学实在易》)“一呼一吸脉不及四至日迟。”(《诊脉二十二辨》)“脉搏之极迟者,呼之间仅二三至。”(《旧抄脉学书残本》)

  根据以上说法,可以认为迟脉是一个不及四至的脉,原则上可以规定为一息三至,由于程度上的不同,可以在三至以下,但性质是一致的。迟脉除去至数慢以外,古人还有时对一息三至加以解释,这种解释应当说是意义不大的,例如《脉经》还说迟脉是“去来极迟”。这句话有些后世的脉学说亦予以引用,如《千金方》、《活人书》、《察病指南》、《难经集注》、《脉诀刊误》、《脉法统宗》、《三指弹》等,另外如《濒湖脉学》、《脉诀汇辨》、《医宗必读》、《诊家正眼》、《四诊抉微》、《脉诀启悟注释》、《沈氏尊生书》、舒诏《辨脉篇》、《医悟》等。迟或作“极慢”或作“迟慢”,其意亦是相同的。崔紫虚《脉诀》作“迟则极缓”亦应当认为是与《脉经》一致。由于缓脉已经是比正常脉慢了,所以对于迟脉加上“去来极迟”,至多亦不过是对“一息三至”的一般性解释,并不含有其他意义。

  此外,部分脉学书亦有对迟脉作了一些不恰当乃至错误解释的情况。如《脉经》在“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之下,有夹行小字说:“一日举之不足,接之尽牢,一日按之尽牢,举之无有。”这将迟脉与牢脉等同了起来当然是不对的,《千金方》亦援引了是文,影响所及,其他书亦有将迟脉归于沉部的不合理提法、如《脉诀》就说:“重手乃得。”《脉诀指掌》、《察病指南》说:“应指极缓,按之尽牢。”《丹溪手镜》说:“兰至接之牢,举不足,按有余。”《寿世保元》说:“迟脉属阴在脏,举指半,重按之在内,再接乃见。”这都是将迟脉与沉、牢等混淆起来的错误提法。又如陈士铎的《脉诀阐微》说:“迟为困乏,迟者言俟之而不能进也。行百里者半九十,非迟之谓乎?是其力乏神困欲进而不能,非可进而不肯进也。”程观泉的《医述》说迟脉“迟滞不前”。这些都有与涩脉相混之嫌。至于《太素脉秘诀》说“应指轻缓”,《通雅》说“脉小而衰”,当然亦都是不对的。《医经小学》说:“迟缓息间三度至。”他的意思是迟脉来得缓慢,一息只有三至,但缓是另一个脉的脉名,在此处作为形容迟脉的词,是很容易引起误会混淆的。这又不只是限于七言韵语的“以辞害义”的问题了。

  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并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拟订迟脉的传统形式指标为:

  1、迟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

  2、迟脉-缓数等脉构成脉象在不同频率方面各种变化的系列。

  3、迟脉只以至数言,一息不及四至,以三至为典型,并可延伸至一息三至以下。

  4、迟脉并不含有频率变化以外的其他任何素质。

  5、迟脉为纲领脉之一。具有纲领脉之素质,并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