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及皮科用药小常识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占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平方米,厚度因人或因部位而异,为0.5-4毫米。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人体皮肤的简单结构。皮肤结构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肤组织构成,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等)。

  ■表皮: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毫米,根据细胞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特点,由外向内可分为5层。

  (1)角质层:由数层角化细胞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体液外渗和化学物质内侵。角蛋白吸水力较强,一般含水量不低于10%,以维持皮肤的柔润,如低于此值,皮肤则干燥,出现鳞屑或皲裂。由于部位不同,其厚度差异甚大,如眼睑、、额部、腹部、肘窝、国窝等部位较薄,掌、跖部位最厚。若角质层异常增厚,称为角化过度;若角质层有细胞核残存,称为角化不全。

  (2)透明层:由2-3层核已消失的扁平透明细胞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电解质和化学物质的透过,故又称屏障带。此层于掌、跖部位最明显。

  (3)颗粒层:由2-4层扁平梭形细胞组成,含有大量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颗粒层细胞由正常的2-4层增至多层时,称为粒层肥厚,常伴有角化过度;颗粒层消失,常伴有角化不全,但正常粘膜无颗粒层(硬颚及舌背除外)。

  (4)棘细胞层:由4-8层多角形的棘细胞组成,由下向上渐趋扁平,细胞间借桥粒互相连接,形成所谓细胞间桥。

  (5)基底层:由一层排列呈栅状的圆柱状细胞组成。此层细胞不断分裂(经常有3%-5%的细胞进行分裂),逐渐向上推移、角化、变形、形成表皮其他各层,最后角化脱落。基底细胞分裂后到脱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28日,称为更替时间,其中自基底细胞分裂后到颗粒层最上层为14日,通过角质层到最后脱落为14日。 基底细胞间夹杂一种来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又称树枝状细胞、明细胞),占整个基底细胞的4%-10%,能产生黑色素(色素颗粒),决定着皮肤的颜色。

  ■真皮:来源于中胚叶,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构成。接近于表皮之真皮乳头称为乳头层,又称真皮浅层;其下称为网状层,又称真皮深层,两者无严格界限。

  (1)纤维 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三种。 a、胶原纤维:为真皮的主要成分,约占95%,集合组成束状。在乳头层纤维束较细,排列紧密,走行方向不一,亦不互相交织。在网状层纤维束较粗,排列较疏松,交织成网状,与皮肤表面平行者较多。由于纤维束呈螺旋状,故有一定伸缩性。 b、弹力纤维:在网状层下部较多,多盘绕在胶原纤维束下及皮肤附属器官周围。除赋予皮肤弹性外,也构成皮肤及其附属器的支架。 c、网状纤维:被认为是未成熟的胶原纤维,它环绕于皮肤附属器及血管周围。

  (2)基质:是一种无定形的、均匀的胶样物质,充塞于纤维束间及细胞间,为皮肤各种成分提供物质支持,并为物质代谢提供场所。

  (3)细胞主要有以下几种: a、成纤维细胞:能产生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 b、组织细胞:是网状内皮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吞噬微生物、代谢产物、色素颗粒、异物等的能力,起着有效的清除作用。 c、肥大细胞:存在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以真皮乳头层为最多。其胞浆内的颗粒,能贮存和释放组织胺及肝素等。

  ■皮下组织:来源于中胚叶,在真皮的下部,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其下紧临肌膜。皮下组织的厚薄依年龄、性别、部位及营养状态而异。有防止散热、储备能量和抵御外来机械性冲击的功能。

  ■附属器

  (1)汗腺 a、小汗腺:一般称为汗腺。位于皮下组织的真皮网状层。除唇红部、龟头、包皮内面和阴蒂外,分布全身。而以掌、跖、腋窝、腹股沟等处较多。汗腺可以分泌汗液,调节体温。 b、大汗腺:主要位于腋窝、乳晕、脐窝、肛周、外生殖器等部位。青春期后分泌旺盛,其分泌物由细菌分解,产生特殊臭味,是臭汗症的原因之一。

  (2)皮脂腺:位于真皮内,靠近毛囊。除掌、跖外,分布全身,而以头皮、面部、胸部、肩胛间、阴阜等处较多。唇红部、乳头、龟头、小阴唇等处的皮脂腺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其余开口于毛囊上1/3处。皮脂腺可以分泌皮脂,润滑皮肤和毛发,防止皮肤干燥,青春期以后分泌旺盛。

  (3)毛发:分长毛、短毛和毳毛三种。毛发在皮肤表面以上的部分称为毛干,在毛囊内的部分称为毛根,毛根下段膨大的部分称为毛球,突入毛球底部的部分称为毛乳头。毛乳头含丰富的血管的神经,以维持毛发的营养和生成,如发生萎缩,则发生毛发脱落。 毛发呈周期性地生长与休止,但全部毛发并不处在同一周期,故人体的头发是随时脱落和生长的。一同类型毛发的周期长短不一,头发的生长期约为5-7年,接着进入退行期,约为2-4周,而进入休止期,约为数个月,最后毛发脱落。此后再过度到新的生长期,长出新发。故平时洗头或梳发时,发现有少量头发脱落,乃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4)甲:可分为甲板和甲根两部分,露出部分为甲板,近端半月形白色区称为甲半月,被皮肤覆盖的部分为甲根。甲板深面是甲床,相当于棘细胞层和基底甲。甲床的最后部分为甲母,是甲的发生区。围绕甲板两侧和后部的皮肤皱褶,称为甲皱襞。指甲的生长速度较趾甲为快。

  ■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

  (1)血管:表皮无血管。动脉进入皮下组织后分支营养皮下组织,上行至皮下组织与真皮交界处形成深部血管网,分支营养毛乳头、汗腺、神经和肌肉。

  (2)淋巴管:起于真皮乳头层内的毛细淋巴管盲端,沿血管走行,至浅部和深部血管网处,形成浅部和深部淋巴管网,逐渐汇合成较粗的淋巴管,流入所属的淋巴结。淋巴管是辅助循环系统,可阻止微生物和异物的入侵。

  (3)神经: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两种。感觉神经来自脊神经和脑神经,为有髓神经,其末端失去髓鞘,成为游离神经末梢,接受各种刺激。近年来研究表明,神经传导的速度与神经的直径成正比,不同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其传导亦与此有关,如直径大于10微米,神经传导为30-60米/秒,对触觉、压觉等机械性刺激传导较好;中等直径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为10-20米/秒,对温度刺激传导较好;直径小于5微米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为1-2米/秒,与痛觉和痒觉悟的传导有关。 运动神经来自植物神经系统,为无髓神经,分布于皮肤的血管、平滑肌和汗腺中,并调节其功能。 (4)肌肉:皮肤的肌肉除少数横纹肌外,主要为平滑肌。平滑肌中,主要是立毛肌,收缩时毛发竖立,对皮脂排出等起着重要作用。阴囊和乳晕的肌肉,均为平滑肌,血管壁、汗腺周围也为平滑肌,面部表情肌为横纹肌。

  ●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功能主要是参与整个人体的平衡及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1)保护作用:皮肤覆盖在人体的表面,表皮坚韧柔软,真皮富有弹性,皮下组织具有软垫作用,故能缓冲机械性的冲击。角质层和透明层是电流的不良导体,并能抵抗轻度酸、碱的刺激和阻止水分、细菌的侵入。角蛋白和黑色素能将大部分日光折射,并能吸收紫外线光谱,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日光的损伤。

  (2)感觉作用:皮肤内有大量感觉神经末梢,能接受外界刺激,能通过神经传导和大脑皮层的分析,产生冷、热、触、压、痛、痒等感觉。

  (3)调节体温作用:皮肤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保持体温的恒定。外界气温降低时,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减少,以防止体内热量外散;外界气温升高时,血管扩张,汗液分泌增多(每蒸发1毫升汗液需0.5千卡热量),以利散热。此外,体表周围空气的对流和传导作用,对体温的调节也有一定意义。

  (4)分泌和排泄作用 a、汗液的分泌: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平时成人不显性发汗每24小时可达500毫升左右,当气温升高、精神紧张焦虑恐慌等可立即引起发汗,大量发汗可使钠、钾排出,造成电解质紊乱。在肾功不能不全时,发汗量可相应地增加,以协助排泄体内代谢后的产物。汗液呈酸性反应,其中水分占99%以上,其他为钠、钾、氯、乳酸、尿素等。 b、皮脂的排泄:皮脂的排泄不受神经的控制,皮脂呈酸性反应,脂肪酸、胆固醇等。皮脂在皮脂腺内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导管内压力增加,使皮脂从毛囊口排出到体表。在体表与汗液和体表水分形成一层乳化膜,当头皮皮脂排泄过多时,越用热水和肥皂洗头,皮脂排泄也就越多。此外,乳化膜还能使皮肤柔润,防止水分的过度蒸发和透入,中和碱性物质,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5)吸收作用:皮肤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吸收的主要途径是渗透入角质层细胞,再经表皮其他各层到达真皮而被吸收;此外,尚可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导管而被吸收。至于吸收程度和角质厚度、单位面积内皮肤附属器数量、皮肤含水量、药物的剂型和浓度有关。如掌、跖角质层较厚吸收作用就较差,耳后角质层较薄、附属器数量较多吸收就较强,皮肤被水浸软后吸收作用也就较强,水溶性物质不易被吸收,而脂溶性物质如维生素a、d、k及酚类化合物、激素等则较易被吸收。所以,在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被吸收而引起。

  (6)代谢作用:皮肤除储藏着大量的水分和脂肪外,还有蛋白质、糖、维生素等,这些物质都参与整个人体的代谢,所以,当人体的代谢发生障碍时,可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导致某些皮肤病的发生。反之,皮肤的低谢发生障碍时,也可影响整个机体的代谢。 皮肤是身体储藏水分的重要器官,约占人体水分的18%-20%。在皮肤有炎症时,一般可引起钠和水的增加,因此,限制水和盐的摄入,对疾病有一定好处。 脂肪在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在营养缺乏时,可氧化产生必需的能量,表皮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能转化为维生素d3。 蛋白质的代谢对表皮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起重要作用。角质层含有丰富的角蛋白,如因患病而大量脱落时,则蛋白质也大量丢失。 糖原在正常表皮细胞中含量较少,但在等时,细胞分裂加速,糖原也增加。肯皮中葡萄糖含量相当于血浆中含量的2/3左右。患者皮肤中葡萄糖含量增加,易发生化脓性和真菌性感染,如体癣念珠菌病等。在表皮中,糖分解成乳酸,这对皮肤的酸性反应起一定的作用。 维生素的代谢与皮肤的关系也很密切,维生素缺乏时,常先在皮肤上发生变化,如维生素a缺乏时,可产生角化过度。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