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十节 名医的涌现(1)

  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壮医药事业逐渐兴旺,壮医药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宋代苏颂主编的《本草图经》提到"二广俚医","俚医"是对壮族民间医师的最早称呼,说明至少在宋代,壮族已出现专职医师,并得到社会承认。明清以后也涌现出许多壮族名医。现据文献记载,简介如下:

  董奉,字君异,三国时吴国(今福建省福州市西)人,任侯官,后移居广西梧州市。医术高明,擅治内科病。年老时迁居庐山,给人治病不收诊费,嘱家人在后山栽杏树五棵,董奉用杏仁换置药物以施救患者,其高尚医德为后人传颂。(《苍梧县志》)

  俞仲昌,宋代广西贵县东部人。精通医术,好施乐善,给人治病不图回报.被人颂扬。[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广西通志》]

  梁大用,宋代苍梧县人。为针灸名医。(《苍梧县志》)

  傅林,明代广西临桂人。医术高明,救死扶伤,活人无数,为众人敬仰。[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广西通志》]

  章润,字良玉,明代广西永福人。宏治甲子年考中举人,擅长做诗,但也精通医术,历任德庆、海阳、四会教谕,官至进士,后辞官回乡,著有《荆石吟稿》。(清代谢启昆《广西通志》)

  梁雍,明代广西柳城人。万历壬午年考中举人,历任广通、宜城、来阳知县,皆有政绩。戊年遇饥荒,疠疫流行,梁雍即制作药物,分给各家各户,救活无数民众。(清代谢启昆《广西通志》)

  舒谧,字继安,明代广西宣城人。其曾祖父逻洪武为太医院名医,后随军队到宾州。舒谧得到医术秘传,救活病危者无数,且不收分毫,不避穷秽,得众人称颂。[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宾州志》]

  邓*(金广),字克柔,明代广西南宁人。因居半村,故家乡人称之为半村先生。因其母亲多病,故而潜心学习医术并精通之,治愈其母亲后,名声四扬,被督府赐以"医官",后又称"病辞官",为众人治病,著有《半村诗集》。[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南宁府志》]

  于湘,字华峰,清代广西鹿寨人。喜好读书,潜心学医数十年,很有心德,医名颇著,享年八十二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榴江县志》]

  邓晴山,清代榴江古班村人。为清朝九品官,善火脉医,享年八十一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榴江县志》]

  于继唐,字授虞,清代榴江人。自幼丧母,生性聪慧,屡试高第,为人端方正直,精通医术及卜卦之术,老年无疾而终。[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榴江县志》]

  覃德本,清代象县同庚村人。生性倜傥,少年时遇异人授以技击秘诀,兼以钻研医术,故善治跌打刀伤,带徒甚多,其后嗣仍从事其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象县志》]

  侯第福,广西三江县寨准乡佳林村人。因家境贫寒,本人跛足而流落到湖南,得异人授以医术,精通脉理,善用草药,后回乡行医,手到病除,远近闻名,且不索取诊金,受人敬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三江县志》]

  龙云翘,清代广西三江县泗里乡泗福村人。精通医术,擅长内科、外科,县会自制药丸,均亲自尝试过才用于患者。性慈善,好施舍,数十年如一日,活人无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三江县志》]

  李朝连,清代邑人。康熙年间,游京都双塔寺得异术,能诊出人体五脏症结,擅长针刺,因常推车卖药,故人称"车子李",亦曰"双塔李"。[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苍梧县志》]

  黄基奏,清代邑人。精通疮疡金创术,擅长接骨术。[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苍梧县志》]

  王维相,字介臣,另一字循齐。喜好读书,尤其喜欢岐黄之籍,凡内经素问、仲景、河间、丹溪、东垣等诸医家之书,无不精渎研究,并领会其中奥妙,因而医术甚精,能起死回生,且生性慷慨,遇到穷人患病,施予药,分文不取。[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白山司志》]

  邓崇,清代广西宁明人。精于医术,人称长耳邓公,传颂其诸多诊病奇异事迹,以为扁鹊复生。[清代光绪九年(1883年)《宁明周志》]

  扬四,清代广西邕宁县人。精通岐黄之术,擅治奇难重症,因四处游走,故人称为"扬四先生",真名不得而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邕宁县志》]

  张学敏,字士升,清代武缘县人。为贺县训寻之官,且善长医术,有人求治,不管刮风下雨,黑夜严寒,必立刻前往诊治,手到病除,享有仲景之誉。(清代光绪年间《武缘县周经》)

  黎鲸,清代广西藤县人。精通切脉之术及养生之术。(清代光绪年间《藤县志》)

  袁鼎玉,清代常和药济人。精通医术,九十一岁寿终。其子孙世其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贺县志》]

  龙光荣,清代来宾人。性情敦厚,家境贫寒,行医以敬父母,后家境稍为宽裕,对患者则施予药。[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864年)《柳州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