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宝典 > 名医 > 古代名医 > 朱丹溪
朱丹溪 > 朱丹溪保养阴精法宝

节慎饮食护脾胃

□ 施仁潮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朱丹溪认识到的“欲”,并不限于男女之欲,还包括了温柔、声音、颜色、馨香诸动火因素。他说:“古人谓不见所欲,使心不乱。夫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他从制约相火出发,把节制食欲放在重要的位置,他说,饮食之欲,于身尤切。因此十分注意食物的选择,以顾护脾胃。

脾胃畅达养生之本

丹溪指出,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也,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人之阴气依胃为养,保养脾胃,化源不绝,阴精方有所本。他说:“胃为水谷之海,多血多气,清和则能受;脾为消化之气,清和则能运。”在饮食摄养上,丹溪特别强调保护脾胃的清和畅达。他在《慈幼论》中说,“若稠黏干硬,酸咸甜辣,一切鱼肉、木果、湿面,烧炙煨炒,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养老论》说,“至于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理殆在于此。

素食茹淡补养脾胃

节慎饮食对防止火动伤阴亦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以偏厚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务求厚味,心火随起,贪于食欲,相火由生。饮食失宜,不但脾胃损伤,阴失化源,又因湿热蕴中,邪火随起,阴被暗耗。饮食之欲,不可不慎。对“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丹溪有独特的见解,云味有出于天赋的,也有出于人为的。“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之补阴之功”;“人之所为者,皆烹饪偏厚之味,有致疾伤命之虞。”强调素食茹淡,以自然冲和之味补养脾胃清纯冲和之气。

胃肠过负致生积滞

节慎饮食是为了维护胃气的清纯冲和,其于此,丹溪提出了“倒仓”的创见。丹溪的倒仓论,是将人体的肠胃比作储藏谷物的粮仓,认为水谷五味进入体内,必先到达胃部,对胃造成影响。而人们往往被物欲所累,对可口的东西难以自制,摄入过量,胃肠负担过重,致生积滞。过量的摄食及情志所伤,都会损伤胃的消化功能,最终导致积滞、痰饮、瘀血的壅阻,而这些东西均非人体生理所必需,属于滋生疾病的邪毒。丹溪还从火热致病的观点分析,“积聚久则形质成,依附肠胃回薄曲折处,以为栖泊之窠臼,阻碍津液气血,薰蒸燔灼成病”。所以,必须采取“倒”的方法,清理肠胃,荡涤留毒,既减轻了胃肠的负担,又避免了火热变生百病。

慎用燥热谨防劫阴

针对燥热温补时弊,丹溪慨著《局方发挥》,批评那些不揣体质盛衰及病势轻重,概用燥剂为劫湿病,用暖剂为劫虚病,唯辛热是投者。对于妇人无子,丹溪强调血少不足以摄精,欲得子者必须补其阴血,反对“轻用热剂,煎熬脏腑”,使血气沸腾,祸不旋踵。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养老论》中,以设问的形式阐发了慎燥热的主张。他结合老人生理特点,阐发说:“人身之阴难成易亏,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因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借水谷之阴,故羁糜而定耳。”《内经》曰:“肾恶燥。乌附丹剂,非燥而何?夫血少之人,若防风、半夏、苍术香附,但是燥剂且不敢多,况乌附丹剂乎!”防风、半夏、苍术香附性燥不宜用,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易滋生郁热,应当慎用。其用药、用食,用心良苦。

丹溪治疗特色之一是制火养阴。他创制了大补阴丸等养阴名方,降火补水。冉雪峰曾对大补阴丸作了注释:“阴气渐竭,燥火燔灼,烦躁身热,汗出不止,阴愈伤则热愈炽,热愈炽则阴愈伤,此际用六味等补水,水不能遂生,以生脉等保津,津不能终保,惟黄柏知母大苦大寒,又以地黄之润沃,龟板之镇降,以急平其火,急敛其火,急镇其火,急摄其火,去一分火热,即保一分阴液。”

如今人们动辄进服名贵补品。有吃人参后,腹中胀满,不思进食;有吃了鹿茸,痔疮出血;有喝了大补酒,血压升高,彻夜难眠。这是补不得法,反生火热,损伤阴精,害了身体。防治之法,切记丹溪告诫:弃燥热,慎温补。

朱丹溪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