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错缝筋出槽”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

摘要:“骨错缝”和“筋出槽”,是临床上所常见的两种损伤。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指骨节之间,由于不同的损伤,使正常的解剖结构,发生了微小错缝。在X线摄片上目前还不能得到反映。二是比较严重,骨缝发生参差不齐或半脱位,在X线摄片上可以显示。至于“筋出槽”是指损伤时,肌腱等软组织发生滑脱或解剖位置有所变化,影响活动功能。

一、文献有关“骨错缝,筋出槽”的论述

“骨缝”这一名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这里明确指出“骨错缝”是外伤所引起的。应采用按摩等手法治疗,以通气散瘀,使骨节得到合缝而痊愈。

伤科补要》第十五则背脊骨伤中述: “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采用攀索叠砖方法治疗。背部的肋脊关节和腰椎的小关节确是“骨错缝”的好发部位。 “若手掌着地,只能伤腕,若手指着地,其指翻贴于臂者,腕缝必开。”临床表现为关节活动限制,当手法治疗后能立即得到改善。又如二十三则中关于足背受伤,载有“轻者仅伤筋肉易治,重则骨缝参差难治,先以手轻轻搓摩,令其骨合筋舒。”这种骨缝参差也属于“骨错缝”的范畴,只是错缝严重而参差不齐,在X线摄片中可以显示。

“筋出槽”的病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谓:“……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其中翻、转、离均指筋伤之后失去了原来的位置。书中还有“筋歪”“筋走”病名的记载。筋的位置存在有槽和无槽的不同。有槽的称为“筋出槽”,无槽的称为筋扭、筋翻、或泛指“伤筋”。

二、我所关于“骨错缝”认识和研究

已故伤科魏指薪老中医,将脱位分为脱、扭、滑、错四种。脱是指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扭是指关节轻微移位;滑是指习惯性脱位,错是骨错缝。现在看来扭和错只是“骨错缝”的轻重差别。

三、 “骨错缝、筋出槽”的辨证施治

“骨错缝”在脊柱与四肢骨节中,都有可能发生,常见的有几个部位:

(一)胸背部小关节“骨错缝”

在临床上以肋骨横突关节的2~7部位错缝为多见。当骨错缝发生后,局部突然疼痛,有明显压痛点,并沿病变相应的肋骨向前胸放射,伴有轻度肿胀,旋转活动有不同程度限制,呼吸不畅。

在治疗上,手法前后应作局部按摩以使气血通畅。

(二)腰椎小关节“骨错缝”

在临床上又称为“腰椎小关节紊乱症”或“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

常见的部位为腰椎5与骶椎1之间。疼痛可向臀部及大腿后侧放射,病变部位的骶棘肌可有轻重不等的肌肉痉挛。

手法治疗,尤其“背法”是有效方法。

(三)骶髂关节“骨错缝”

本病由下列几种损伤暴力所造成:

腹直肌如强烈的收缩,髂骨的关节面可在骶骨上向前扭转;股后肌收缩,可使髂骨的关节面向后扭转亦即作反时针方向旋转。暴力施于骶骨下部,可使骶骨的关节面向前旋转,亦即髂骨相对的在相反的方向旋转;暴力若旋于骶骨上部,可使骶骨关节面向后旋转,亦即髂骨向前旋转。

治疗手法有三个步骤。

(四)肱二头肌长头“筋出槽”

此为急性损伤,肩部出现剧烈疼痛,不能活动,动则疼痛加重,并向下臂放射。

四、讨论

如前所述“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骨伤科特有的诊断病名,也是我们的祖先长期以来在临床实践中所观察到的病理改变。损伤以后局部组织出血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关节与软组织失去正常解剖位置更是一个重要原因。采用手法时局部发出“格答”声音,症状大都立即得到改善而肿胀并没有改变。

“骨错缝、筋出槽”两者之间有密切关连的,筋的损伤可使骨缝处于交锁位,反过来骨缝错位也可使筋损伤,所以《医宗金鉴》对于“骨错缝”的治疗,首先要用治筋肉损伤的按摩法,筋舒后骨节就能够合缝。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筋柔才能骨正,骨正才能筋柔的理论,在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