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

案1、吴××,男。

初诊:1961年1月8日。头晕恶心,心跳微微,夜不安寐,腰酸力乏,病延年余。苔薄隐灰,脉细弦滑。明是虚阳中有肝阳,痰热辗转。治宜固本,佐以清理,寓镇阳意。

移山参2.1g 真人参叶2.1g 磁朱丸9g(包) 生珍珠母30g(先煎) 夜交藤24g 甜味石莲4.5g 莲子心1.5g 宋半夏4.5g 橘白、橘络各6g 竹茹4.5g 料豆衣4.5g 南烛子9g 香谷芽30g 炒香枇杷叶18g(去毛包),茯神木9g 青果4枚(去尖) 2剂。

二诊:1月10日。头晕、心跳好些,恶心止,腰酸,口淡微觉干,纳少,睡安。脉左弱弦,右细滑。显见肾阴久亏,腰部尚乖,水不涵肝,肝阳难藏。有时头胀,虚火熬液成痰,痰热余留,舌苔干糙。法当养阴平阳,佐以清化痰热。原皮西洋参4.5g 台参须2.1g 枫霍斛4.5g 盐水炒知母黄柏各4.5克g 青龙齿9g(先煎),茯神木9g 旱莲草6g 女贞子12g 生牡蛎、煅牡蛎各30g 夏枯草9g 杞菊地黄丸18g 磁朱丸12g(包) 赤芍白芍各4.5g 半贝丸6g(包),冬瓜子3g 冬瓜皮12g 阿胶珠3g(蛤粉炒) 赤豆皮12g 生龟版18g 5帖。

三诊:1月21日。头晕等症均靖,睡安,腰酸微微。水不涵木,肝阳难藏,痰热留恋。脉左弱弦,右部弦滑。冬令少雪,证易枝节。拟再养阴以平阳,清热以化痰。台参须2.1g 枫霍斛4.5g 原皮西洋参4.5g(三味同另煎冲) 旱莲草6g 冬青子18g(2味同炒), 生牡蛎、煅牡蛎各30g 磁朱丸12g(包) 血余炭1.5g(蛤粉拌炒) 生龟版,炙龟版各15g(原枸杞子4.5g(盐水炒) 阿胶珠4.5g 赤豆皮12g 知柏八味丸9g(红米3g同包) 赤芍白芍各4.5g 冬瓜子、冬瓜皮各9g 甜川贝母3g 橘白6g(竹茹钱半同炒) 真人参叶2.1g 鱼脑石6g 可连服10帖。

案2、耿××,男,40岁。

初诊:半年来迭受惊恐思虑,以致三阴俱伤,痰火郁结。因而神情恍惚,不能自立,不觉饥饱,渐成怔忡健忘。脉左寸虚滑,右关沉迟。当心脾两调之。

丹参6g 朱茯神9g 青龙齿6g(先煎) 制远志肉2.1g 朱拌石菖蒲0.6g 宋半夏4.5g 陈皮3g (盐水炒) 生甘草1.5g 合欢皮9g 血琥珀末1.5g(冲) 2帖。

二诊:脉象渐见好转,常觉膈中不快。膈中为心胞地位,痰火为惊气所结,自应宣豁治之。

朱茯神9g 青龙齿3g(先煎) 生珍珠母18g(先煎) 广郁金4.5g 朱拌石菖蒲0.6g 川贝3g 连翘心9g(鸭血拌) 栝蒌皮4.5g 清水炙甘草0.9g 建兰叶2片 合欢皮9g 3帖。

三诊:各恙虽减,心中尚闷,便带紫血。此瘀积下达,趁此再为清疏咸降。

大生地(紫降香末0.6g拌打)12g 朱茯神9g 蜜炙旋覆花3g(包) 连翘心(鸭血拌)6g 川贝3g 瓜蒌皮9g 盆秋石0.6g(冲) 金针菜15g 4帖。

按:此症起于情志,似虚非虚,似实非实。补之则痰火愈结,攻之则气血益亏,用温燥则动火,用寒凉则遏气,惟宣郁安神,庶几无弊。

案3、钱××

初诊:右胁硬块,脘腹胀痛,时有寒热,面目肌肤悉黄而兼青黯,便秘溺赤,舌苔黄白相兼,脉形濡弦。此系肝火夹瘀,湿热蕴结,胆汁浸淫肌肉,溢于皮肤,故色如熏黄,症属阳疸,治宜清利湿热,泻肝祛瘀。

柴胡2.1g 生赤芍4.5g 广郁金4.5g 蒲公英12g 焦山栀9g 生米仁、熟米仁(各)9g 青麟丸9g(包煎) 川楝子9g(桃仁3g同打)

竹茹9g(枳壳4.5g同炒)

另用茵陈60克煎汤代水。

二诊:药后大便畅通,胁块仍坚,肤色尚黄,胃呆纳减,舌质红,苔兼黄白带腻,脉仍濡弦。再与前方加减。

广郁金4.5g 炒赤芍4.5g 蒲公英12g 生牡蛎30g(先煎),焦山栀9g 炒川楝子9g 枳实导滞丸(包煎)9g 新绛屑2.1g 橘白、橘络各6g 左金丸1.5g(包煎) 另用茵陈30g煎汤代水。

三诊:诸恙悉减,仍用原方加减进服,茵陈减半,加银花30g

另用万应锭1.5g(研末分3次化吞)。

按:症属阳黄,宜用泻火去瘀,清热利湿之剂,肝胆湿热之邪,得气化血行而解,因之块消黄退而愈。

案4、朱××

初诊: 脉来濡弦,本由嗜酒,湿热伤胃,络血上溢,久久脾亦受戕,不能生金,气机失利;血去阴虚,肝无所养,上升则耳热心悸,下降则腹痛便泄,东垣治病必以脾胃为先,况木乘胜来克,故培土必寓抑木,《内经》所谓“病在中旁取之”也。

于术(人乳拌炒)3g 丹参3g 焙木瓜3g 橘白3g 朱茯神9g 炒芡实9g 夜交藤9g 藕节炭9g 炒瓜蒌皮4.5g 炒白芍4.5g

二诊 脉象渐和,尺见虚数,夜间梦泄,火升颧红,胸气不爽,痰中带红,兼有青莲色,明是虚火作扰。拟清养金土,并以益阴制木。

北沙参4.5g 炒山药4.5g 炒瓜蒌皮4.5g 夜交藤9g 功劳叶9g 珍珠母18g(先煎),藕节炭15g 生甘草、清水炙、甘草(各)0.9g

竹茹3g(橘白3g同炒) 川石斛9g

按:体质阴亏,嗜酒湿热,脾胃受伤,不能上升肺金,金气既虚,木无所制,以致虚火上炎,络伤血溢,幸无咳呛蒸热等患,故宗东垣意,则土得益,而木扰渐退,再佐与养阴生津以善后,病自愈矣。

案5、冯×× 男 58岁

初诊:吐血连日,神昏目闭,面赤肢软,气粗而难卧,脉左沉弱,右部洪芤,此系郁火久烁肺胃,复缘暑热外逼灼伤阳络,以致血溢。前药皆用苦寒,服后即呕。拟用七汁饮意,甘寒取其易进。

甘蔗汁、梨汁、藕汁、冬瓜汁、芦根汁(去尖留节)、西瓜汁(生冲)各1酒杯,鲜荷叶汁3匙,六汁和匀,隔水炖温,冲入西瓜汁不住口缓缓灌之,一日连进2帖。

二诊:昨进七汁饮,得寐血止,惟神倦懒言,脉虽稍平,右转浮大无力。此去血过多,乃虚乏之象,经云:“血脱者益其气。”当宗其意。

吉林参2.1g(秋石0.9g泡水浸、另煎冲) 五味子7粒(盐水炒) 麦冬4.5g 山药4.5g 黄芪2.1g(黄芩0.9g泡水炙黑) 生地9g 茯苓9克 和入蔗、梨、藕三汁 3帖。

按:血冒诸方,惨遭用苦寒以折之,今以甘寒得效。丹溪所谓:“实火宜泻,虚火宜补。”此虚火郁久伤阴,复缘暑热外蒸,阳明大溢,苦味到口即呕,可知虚火之症宜,以甘寒清降为治。

案6、黄×

初诊:耳后红肿不坚,上连太阳,下牵肩臂,痛无休时,昼夜叫号,寐食俱废,便秘数天,脉虚洪弦。此系阴虚阳越,风热发于阳明,治宜通润。

鲜首乌24g 生龟版15g 鲜生地30g 鲜菊叶7片,茯苓9g 土贝母9g 川牛膝4.5g 甘中黄4.5g 滁菊花4.5g 瓜蒌仁9g(打)

二诊:进通润两剂,大便已行,肿消痛止,寐食渐复,脉形亦敛,仍嫌无力。前方去甘中黄,土贝母,瓜蒌仁;加盐水炒玄参,芡实各9g 生甘草2.1g 赤芍,白芍各4.5g 鲜首乌改夜交藤24g 鲜生地改生地24g。

按:红肿不坚,而脉虚洪弦,非外症可知。若投散风攻毒之燥剂,势必风热愈炎,虚阳更旺,大便不行,浊气上蒙,肿痛益增。故进通达润下之品,其症若失,经云:“病在上者,引之使下”是也。

案7、徐×

初诊:遍体浮肿,足跗尤甚,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红无苔,脉沉迟。症属阳虚湿肿,予麻黄附子细辛汤。

二诊:浮肿渐退,小溲清长,舌色红润无苔,脉象迟软。拟温煦脾肾,兼化寒湿。

附子4.5g 泽泻4.5g 陈皮4.5g 牛膝炭4.5g 桂枝2.1g 炒白术9g 带皮茯苓12g 姜皮3g

三诊:浮肿皆退,舌色红润,脉形缓和,元阳渐复,寒湿稍化,拟五苓和玉屏风加减。

黄芪15g 附子3g 桂枝3g 炙甘草3g 巴戟肉3g 木防己3g 淡干姜1.5g 制半夏4.5g 炒白术12g 带皮茯苓12g 生米仁12g 防风2.1g

按:虚寒浮肿,全在阳气之不运化也。故用温煦脾肾之阳以化寒湿之剂,服后病势稳定,邪去正复,病自得愈。

顾渭川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