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应分型治疗

  新出版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第三期发表了全国名老俞瑾教授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50余年持续研究的第45篇论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在国内外首次系统根据pocs异质性表现提出明确的分型诊断办法和治疗方案,第一次从理论上分辨和解释了各型临床表现的主要中医辩证及其实验室基础。

  pocs是青春期、生育期妇女发生高雄激素性月经稀少闭经不孕症中的常见病,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倾注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但尚不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俞瑾教授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对本病进行研究,2001年后,针对这一疾病的复杂表现,提出以高雄激素为主干的“pcos病三角模式”,并提出pcos患者的高雄激素主干如遇上有、家族史的遗传“土壤”就易出现高雄激素、高胰岛素现象,导致其异质性。俞瑾以此观点结合临床观察,组成不同的中药复方,必要时还结合少量、短期激素治疗,使临床疗效比过去显著提高。

  按照这一方案,上海泰坤堂中医医院对62例对克罗米芬无反应的pcos病人分为高雄激素型(Ⅰa型,Ⅰb型)、高雄激素和高胰岛素型(Ⅱa型,Ⅱb型),分别用补肾为主的不同中药处方,选择性地结合地塞米松、雌激素或克罗米芬治疗半年以上,并坚持身心健康指导,结果病人除全身症状如等现象明显改善外,排卵率92%,妊娠率76%,临床显效率达75%,同时高雄激素水平、高胰岛素水平均显著下降,临床疗效比过去显著提高。这是俞瑾对这一疑难病50年连续研究中,第三次取得临床疗效的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俞瑾还在对大量临床病例治疗前后和临床表现及实验数据的研究中,反复验证和确立了将pcos分成2大型4小型的方法,从病史、体毛、皮纹、乳头、阴部、皮肤色素沉着等体表特征即可大致分型,这一研究不仅为pocs的早发现、早治疗和缺少实验室测定的基层医疗单位防治pocs提供了新的途径,还丰富和发展了传统中医四诊辨证的内涵。

  据悉,相关新药的开发已被上海市科委列入市级重大攻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