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的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措施

  霍乱包括古典霍乱、埃尔托霍乱与o139霍乱,其流行环节和流行特征基本相同,但埃尔托霍乱常有更多的轻型病例和带菌者,其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也较复杂。o139霍乱发现较晚,因而尚须继续观察和进一步总结其有关特征。但从现有材料分析,似与埃尔托霍乱无明显差别。

  一、流行环节

  (一)传染源: 霍乱是人类。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病源。人感染本病后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总的看来,受感染的多,发病的少,轻症的多,重症的少,严重脱水的典型病人仅占感染者的一小部分,这种现象在埃尔托霍乱表现得更为明显。

  1.病人:分为重型、中型和轻型。急性期病人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菌,重、中型病人由于频繁的和呕吐,极易污染周围环境,因而是重要的传染源。但轻型病人由于及时就诊的少,临床上又易误诊和漏诊,不易被发现。而这些病人不仅可排菌,且可自由活动,广为传播,其流行病学意义可能更大。

  2.带菌者:指虽无临床表现但粪便中却能排出霍乱弧菌的人,包括潜伏期带菌者、病后带菌者(分恢复期带菌和慢性带菌)和健康带菌者等多种情况。

  (1)潜伏期带菌者:霍乱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数小时至5天左右。多数为1~2天。在潜伏期末常能从病人的粪便中查出霍乱弧菌。有时在腹泻出现前数日即能查出。

  (2)病后带菌者:病人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的3个月内带菌的,为恢复期带菌者,病后排菌超过3个月者,称为慢性带菌者。恢复期带菌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据统计,未经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病后1周内停止排菌者约占80%,2周内约占90%,3周内约达95%以上,持续4周以上者很少。慢性带菌时间可持续数月到数年。国内曾报道病后带菌达400天以上者多起,国外报道最长者竟达10年。这种带菌通常是胆囊或胆道带菌。

  (3)健康带菌者:指粪便中虽排出霍乱弧菌而始终没有临床表现者。这种带菌者的排菌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排菌的频率和时间长短常受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与病人接触的密切程度、检查次数、检查方法和药物处理等。据调查,在病人的家庭密切接触者中往往可有较多的人受到感染。如采用细菌学与血清学两种方法检查甚至可发现更多的家庭接触者受到感染。这些感染者当中常有60%~80%始终无症状。在疫区内无明显接触史的居民中,健康带菌率多在1%以内。

  各类带菌者流行病学意义的在滴汗与带菌者本人的职业、活动情况、居住条件、卫生文化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职业尤为重要。

  (二)传播途径: 霍乱是经口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常经水、食物、生物接触和苍蝇等而传播。

  1.经水传播:常是最主要的传播算什么。历次较广泛的流行或暴发多与水体被污染有关。因为:(1)水,特别是江河水、沟渠水、池塘水、浅井水和港湾水等极易受到粪便、污物等的污染,如洗涤病人衣物、倾倒吐泻物,船上渔民排泄物直接下水以及通过河道运粪等。因此,流行期间,在病人附近的水体中常可查到病原体。(2)霍乱弧菌在水中存活时间较长,埃尔托生物型尤其如此,有些菌株还可以在水中越冬。所以一次污染后有可能使水体较长时间保持传播能力。(3)水栖动物被污染后,霍乱弧菌有可能在其体内存活较长的时间并继续污染水体。(4)我国广大农村的改水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加以夏秋季节有人经常饮用生水,用生水嗽口、洗刷食具、浸洗生冷食品(蔬菜、瓜果、水产品等),都可增加经水感染的机会。

  经水传播的特点是常呈现暴发,病人多沿被污染的水体分布,在人数免疫水平较高的地区,也可断续出现散发病例。

  2.经食物传播:食物传播霍乱的作用一般次于水,但在已有安全饮用水的地区,经轻型病人、带菌者等污染而引起食物型传播甚至暴发的近年时有发生,甚至还相当突出。

  流行区内食物在生产、运输、加工、贮存和销售中都有可能被染菌的水或被病人、带菌者直接污染,流行区的水产品如鱼、牛蛙等,特别是甲壳类、贝壳类如虾、蟹、甲鱼和蛏子等的传播作用更大,此外,流行区的生冷食品、半流体的食物、鱼、肉、蔬菜、乳制品等亦易被污染。在这些食物中霍乱弧菌可保存数小时到数天,甚至1~2周,条件适宜时还可以繁殖。食品受疫水污染时亦可形成食物型暴发。

  经食物传播的可能性常与烹调、制作及食用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因生食、半生食、盐腌生食等食用方法不当而受染者较多,熟食冷吃者也可受染。

  经食物传播发生病例的数量与食品供应方式(集中或分散)、食用方法(如流行期间办婚丧事聚餐、宴会)有关,如集中供应被污染食品或多人同时食用时可以引起食物型暴发,随交通和贸易的发展,染菌的食物运销外地时还可引起远程传播。

  因举办婚丧酒宴或各种聚餐而引起食物型暴发是近年国内有些地区霍乱流行的重要形式之一,应予高度重视。

  3.经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接触了霍乱病人、带菌者或被霍乱弧菌污染的物品而构成的传播,特别是经手接触的污染更为突出。

  接触传播多在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发生,并可在小范围内引起续发感染。 4.经苍蝇传播:在本病流行期间已多次证实苍蝇可以带菌。夏秋季节苍蝇活动频繁,易将病菌带到食物上,起一定的传播作用,也是疫源扩散的一种方式。

  (三)人群易感性: 人不分种族、年龄和性别,对本病都是易感的,但受胃酸及免疫能力等影响,感染后并非人人都发病。感染霍乱弧菌后可在肠道局部产生分泌性抗体lga,在血清中产生凝集素、杀弧菌抗体(抗菌免疫)和抗毒抗体(抗毒免疫)。该肠道局部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联合作用,可使病后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但并不排除极少数人病后再次感染的可能性。

  关于人工免疫,目前尚未获得有较好效果的霍乱免疫制剂,由于不能起到预防和控制霍乱的作用,故国内外均已停止使用。

  二、影响流行的因素

  主要指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的作用更为重要。某些异常自然条件如洪涝水患等,容易使疫情扩散与蔓延。而在干旱时,水体一旦被污染也易引起暴发或流行。某些社会因素,如基层卫生机构的健全程度、疫情报告是否及时、公共卫生设施是否完善、防治措施是否落实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卫生水平、自我意识、风俗习惯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本病的流行强度。

  三、流行特征

  (一)地区分布: 霍乱不论古典霍乱还是埃尔托霍乱均有其地方性特别。在第七次世界大流行中,某些受埃尔托霍乱侵犯的国家或地区又成为新的地方性疫区。至于o139霍乱引起的地方性特点,尚须继续观察。

  本病的地区分布一般多以沿海为主,特别是江河入海口附近的江河两岸及水网地带。但也可传入内陆、高原和山地,甚至沙漠地区。一般说来沿海沿江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平原,平原高于半山区和山区,盐碱地区高于非盐碱地区,渔船民活动频繁,传染源扩散机会多,同时沿海及盐碱地区的水源含盐量高,水质偏碱,加之温度和湿度有利于霍乱弧菌之生存与繁殖。而这些地区的居民大多饮用河水、沟水、塘水和有生食或半生食水产品习惯,从而更加促使霍乱的发生和流行。近年来,随着交通的发达、经济贸易的交流、人口的大量流动,在内陆及开放地区也时有霍乱的发生、暴发和流行。

  (二)季节分布: 本病在各地的流行季节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如纬度、气温、雨量等)密切相关。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发病季节一般在5~11月,而流行高峰多在7~10月。

  (三)人群分布: 主要指人群中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分布情况。

  1.年龄分布:各年龄组普通易感,但因免疫水平和感染机会不同,同不年龄组的发病率有所差异。新疫区发病年龄差另不明显或成人发病较多,而老疫区往往以幼儿较多,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居民的机体免疫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缘故。

  2.性别分布:一般男女发病率无本质差异,但有时固活动范围和感染机会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3.职业分布:不同职业发病率有一定差别,如渔民、船民、农民等发病较多。近年来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定群体,已成为某些地区中的主要发病人群,这与他们的受染机会、生活水平、居住条件和卫生习惯等有关。

  (四)扩散方式: 本病自流行区向外扩散,有近程传播和远程传播两种方式。近程传播是疫区的逐渐扩大,主要是通过外环境的污染(尤其是水体与食物的污染)以及病人与带菌者的扩散而实现。远程传播时,本病从一地传到另一地或从一国传到另一国,主要是通过轻型病人、带菌者和在某些情况下通过转移而实现。现代交通工具的日益发展也为此类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流行形式: 霍乱的流行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暴发,即在一个局部地区或单位,短期内发生大量病人,常常是水型或食物型暴发。另一种是迁延型的散发,即在较长时间内(如数周到数月),只有少数病人散在发生,多呈一户1例或一村1例,而相互间往往不易找出明显联系。这两种流行形式常常并存,一般新疫区以暴发多见,老疫区以散发多见。这些不同的流行形式,也与不同类型的病原体有关。古典型霍乱弧菌、埃尔托型霍乱弧菌的流行株起暴发,而埃尔托型霍乱弧菌的非流行株却只引起散发病例。o139霍乱从现有材料分析,既可引起暴发,也多有散发,其特别似与埃尔托霍乱基本一致。当然,霍乱的流行形式还与所采取之防治措施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