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中医治疗

  一、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邪侵肺卫 主症 发热骤起,咽部红肿疼痛,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点如锦纹,舌质红苔薄黄。 次症 头痛,或伴有呕吐,脉浮数。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阳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卫,肺胃受邪,其气失和,故见发热、头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状如锦纹,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治疗原则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运用 解肌透痧汤加减:葛根蝉蜕浮萍淡豆豉荆芥射干桔梗马勃牛蒡子甘草连翘竹茹僵蚕

  蝉蜕

  2.毒在气营主症 壮热不解,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呈剥脱,舌面光红,舌质紫红有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次症 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检查或培养可见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辨证要点 本证为毒热窜人气营,气血受邪,血热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气营的病理变化。痧毒外达,其热必炽;毒火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痧毒犯营,痧火透达表现为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痧点;舌为心之苗,痧毒火热及心,心热上熏舌体,故见舌刺红肿似“梅”。治疗原则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运用 凉营清气汤加减:生石膏连翘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栀子黄连石斛竹叶玄参白茅根芦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方中去黄连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达;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烂气味秽臭者,方中去石斛竹叶,加大黄玄明粉,以通腑泄火。病程中若见高热、头痛、呕吐、神昏、抽搐,舌苔黄糙、舌质红绛,脉数等症,为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治宜镇惊熄风,药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3. 疹后伤阴主症 丹痧布齐后1~2天,开始皮肤脱屑,伴有低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次症 咽喉糜烂疼痛减轻,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理化检查 血象一般正常,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阴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火外达肌肤,阴伤液枯,从而致肌肤失润而枯,随之脱落;肺胃阴伤,故见低热、舌红少津、唇口干燥、食欲不振等症。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运用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玄参桔梗、甘草、芦根。若低热不解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麦芽;大便干结者,加知母火麻仁。若见发热、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苔薄、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或结代等症,为毒热伤及心气、血脉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滋阴宁心,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人参当归丹参、生地、麦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

  一、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邪侵肺卫 主症 发热骤起,咽部红肿疼痛,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点如锦纹,舌质红苔薄黄。 次症 头痛,或伴有呕吐,脉浮数。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阳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卫,肺胃受邪,其气失和,故见发热、头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状如锦纹,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治疗原则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运用 解肌透痧汤加减:葛根、蝉蜕、浮萍、淡豆豉荆芥射干、桔梗、马勃牛蒡子、甘草、连翘、竹茹僵蚕

  蝉蜕

  2.毒在气营主症 壮热不解,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呈剥脱,舌面光红,舌质紫红有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次症 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理化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检查或培养可见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辨证要点 本证为毒热窜人气营,气血受邪,血热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气营的病理变化。痧毒外达,其热必炽;毒火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痧毒犯营,痧火透达表现为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痧点;舌为心之苗,痧毒火热及心,心热上熏舌体,故见舌刺红肿似“梅”。治疗原则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运用 凉营清气汤加减:生石膏、连翘、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栀子黄连、石斛、竹叶、玄参、白茅根、芦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方中去黄连、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达;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烂气味秽臭者,方中去石斛、竹叶,加大黄玄明粉,以通腑泄火。病程中若见高热、头痛、呕吐、神昏、抽搐,舌苔黄糙、舌质红绛,脉数等症,为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治宜镇惊熄风,药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3. 疹后伤阴主症 丹痧布齐后1~2天,开始皮肤脱屑,伴有低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次症 咽喉糜烂疼痛减轻,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理化检查 血象一般正常,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阴性。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火外达肌肤,阴伤液枯,从而致肌肤失润而枯,随之脱落;肺胃阴伤,故见低热、舌红少津、唇口干燥、食欲不振等症。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运用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玄参、桔梗、甘草、芦根。若低热不解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麦芽;大便干结者,加知母、火麻仁。若见发热、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苔薄、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或结代等症,为毒热伤及心气、血脉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滋阴宁心,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人参当归丹参、生地、麦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

  中药处方(一)   

  方名:猩红热方剂一。

  

  组成:板蓝根10克 生石膏18克 竹叶3克 赤芍5克 丹皮3克 芦根10克 生地12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牛蒡子3克 玄参6克。

  

  用法:水煎待温,分次服。?  

  治法:清热解毒,泻热滋阴。

  

  主治:猩红热。毒疹已出,仍高热,口渴、咽喉红肿、疼痛,可见腐物附着,时或谵语,舌质红或绛有芒刺、中心老黄苔,脉洪数。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

  双花

  中药处方(二)  

  方名:猩红热方剂二。?  

  组成:连翘15克 双花15克 菊花20克 牛蒡子10克 芦根15克 黄芩10克 生地20克 玄参15克 寸冬15克 竹茹15克 栀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5小时服1次,可以连续服用,直至痧透热解。

  

  治法:清热解毒透痧。?  

  主治:烂喉丹痧。其疹点颗粒界限不清,融合成片,以胸背为甚,唯口唇四周呈灰白色而无疹点。伴随疹点的出现,症见高热神昏,谵语,耳聋狂躁,干呕不眠,口干喜冷饮,脉象洪数,舌起芒刺,舌苔赭腻,黑干如胶皮。加减:丹痧未透不宜攻下,如大便严重秘结者,可加大黄10克,服药后大便得通,即减去大黄。若配合牛黄安宫丸1~2丸,以凉黄酒调化,随汤药同服,效果更显。

  

  备注:烂喉丹痧又称时疫喉痧,沿门阖境,传变迅速;此乃天时寒暖不定,秽霉浊气发为温毒,从口鼻内侵肺胃之气分,肺胃热毒上攻而发。

  (二)其他疗法

  1.单验方

  (1)黄芩:为清热解毒之品,对丹痧的防、治均有疗效。每日10—15g,水煎,分3次服,连用3天。

  (2)板蓝根大青叶各15g,甘草5g,水煎服。

  2.外治法

  (1)锡类散:取药少许吹喉中,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2)珠黄散:吹于患处,用于咽喉红肿、溃烂时。

  3.针刺疗法 取风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用泻法,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