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临床症状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一)腺鼠疫 占85~90%。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机会较多,故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约占70%;其次为腋下,颈及颌下。也可几个部位淋巴结同时受累。局部淋巴结起病即肿痛,病后第2~3天症状迅速加剧,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剧烈触痛,病人处于强迫体位。4~5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随之病情缓解。部分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心力衰竭肺鼠疫而死;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5~10%。

  (二)肺鼠疫 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三)败血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四)轻型鼠疫 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五)其他少见类型

  1.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概述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性鼠疫等类型。临床特征为高热、痛性淋巴结肿大、出血性肺炎、严重中毒性败血症的病象。 鼠疫多流行于夏秋季,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存在自然疫源地,在6、14、18世纪全世界约1亿6千万人死于鼠疫;1893-1894年鼠疫在我国云南、广东、香港、厦门、福州、内蒙古等均有流行,日本侵略时,在黑龙江、浙江、江西、湖南造成流行,病死1万6千多人。解放后,本病在我国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地区仍可少量病例,肺鼠疫及败血性鼠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应高度重视。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一)腺鼠疫 占85~90%。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机会较多,故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约占70%;其次为腋下,颈及颌下。也可几个部位淋巴结同时受累。局部淋巴结起病即肿痛,病后第2~3天症状迅速加剧,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剧烈触痛,病人处于强迫体位。4~5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随之病情缓解。部分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5~10%。

  (二)肺鼠疫 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三)败血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四)轻型鼠疫 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五)其他少见类型

  1.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概述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性鼠疫等类型。临床特征为高热、痛性淋巴结肿大、出血性肺炎、严重中毒性败血症的病象。 鼠疫多流行于夏秋季,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存在自然疫源地,在6、14、18世纪全世界约1亿6千万人死于鼠疫;1893-1894年鼠疫在我国云南、广东、香港、厦门、福州、内蒙古等均有流行,日本侵略时,在黑龙江、浙江、江西、湖南造成流行,病死1万6千多人。解放后,本病在我国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地区仍可少量病例,肺鼠疫及败血性鼠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应高度重视。

  临床表现

  1.发病急,寒颤、高热、全身酸痛,全身中毒症状重;局部淋巴结(多为腹股沟)肿胀,剧烈疼痛,且有淋巴结周围炎及皮下组织水肿,淋巴结可有化脓、破溃,出现被迫性体位。

  2.肺型:急骤发病,全身中毒症状重;咳嗽、咳血痰、呼吸困难、紫绀,但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于2-3天内出现心衰、出血、休克

  3.败血症型:畏寒、高热、头痛、四肢剧痛;全身中毒症状重;迅速出现谵妄、昏迷、极度衰竭、出血、鼻衄、呕血、血尿、血便、休克,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衰。

  4.尚有皮肤型、脑型、眼型、脑膜炎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