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食物品

  春季除了宜吃一年四季均可服食的清淡滋补食品之外,还宜食下列物品。

  韭菜

  每当清明前后,民间有“吃头吃尾”之说。“吃头”即指清明韭菜,“吃尾”是指重阳韭菜,也就是刚刚新上市的韭菜和即将下市的韭菜尤为好吃。唐·孙思邈云:“二月宜食韭,大益人心。”宋·苏颂曾说:“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昔人正月节食五辛,以辟疠气,谓韭、葱、薤、蒜、姜也。”宋代名医亦云:“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说:“韭以肥嫩为胜,春补早韭尤佳。”

  香椿

  为春季香椿的嫩叶,属春令时菜。《生生编》认为香椿头“嫩芽瀹食,消风祛毒。”《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消风,解毒,入馔甚香,亦可瀹热腌焙为脯。”医家认为它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之功,民间常作凉拌菜,或炒鸡蛋食用。然香椿头为大发食品,故有宿疾者勿食。

  百合

  据《遵生八笺》中收录:“二月,取百合根晒干,捣为面服,能益人。”认为百合适宜春季二月份食用。清·王孟英也认为:百合可煮粥、煨肉、澄粉食,并补虚羸,不仅充饥也。”汪颖还曾介绍;“百合新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干者作粉食最为有益。”

  枸杞

  又称枸杞菜,为春季时令性野生佳蔬。能补虚益精、清肝明目。《本以逢原》亦说它“能降火及清头目。”春季阳气发越,尤其是肝阳偏旺之人,以及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春天容易头昏脑胀,或头晕目眩,或目赤红肿者,食之更为 适宜,或作凉拌时菜,或煮汤代茶饮,颇有裨益。

  马兰

  又名路边菊或田边菊,闽南民间称毛蜞菜,浙江群众称马兰青,是一种时令蔬菜,常于春天摘其嫩茎叶作时菜食用。春天肝木易旺,或患有肝胆疾患和黄疸型与无黄疸型急性肝炎,食之最宜。《随息居饮食谱》中还说:“马兰甘辛凉,嫩者可茹、可菹、可馅,蔬中佳品,诸病可餐。”

  豌豆

  俗称豌豆头,民间每于春季摘其嫩苗的梢头,作为时令性蔬菜食用。尤其是高血压病人和糖尿病患者,在春季常用豌豆苗一握,洗净捣烂,包布榨汁,每次半杯,1日2 次,最为适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还说:“豌豆苗作蔬极美,固始有患疥者,每摘食之,以为能去湿解毒,试之良验。”

  荠菜

  为春令时菜,过去民间常于初春采其嫩苗作野菜食用,清香可口,现代市郊菜农有用人工栽培。食之有明日、养胃、利肝、止血的作用,尤其是患有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肺出血、尿出血、子宫出血鼻出血视网膜出血,以及小儿麻 疹、急慢性肾病、乳糜尿患者,每到春季常食荠菜,更加适宜。

  大蒜

  春天气候转暖,各种病菌也开始活跃,人们因细菌感染性疾病增多。大蒜是一种广谱抗菌食品,对多种致病菌有明显的抑菌或杀菌作用。所以,春季宜常吃大蒜,这对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肠胃道传染病,均有益处。

  菊花

  是江苏南京地区常食菜蔬,当地民众每于春季摘其嫩苗炒炸作菜,或煎汤食用。对高血压头昏,或肝火偏旺之人每于春季眩晕目赤、头脑昏胀、性情暴躁者,食之尤宜,可以起到降低血压、清肝明目的效果。

  茼蒿

  富含挥发油、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及磷、铁、钙等。明·李时珍云:“九月份下种,冬季及明年春季采食,茎叶肥嫩,微有蒿气,故名茼蒿。”《随息居饮食谱》说它能“清心养胃,利腑化痰。荤素咸宜,大叶者佳”。近代有学者认为,茼蒿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所含的氨基酸和挥发性精油能令头脑清醒,兼有降压补脑的作用,常吃茼蒿对记忆力减退、血压偏高者尤宜。又因含丰富的维生素A原、钙和食用纤维,故春季常吃茼蒿,对贫血骨折习惯性便秘之人,亦多裨益。

  山药

  性平,味甘,有健脾补胃的作用。明·高濂《遵生八笺》云:“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山药味甘补脾,故春季宜食之。由此推之,其他味甘而又能健脾之物,如扁豆、饭豇豆番薯大枣芡实等,春三月皆宜服食。

  春笋

  即竹笋产于春季者,以鲜采鲜食为优。竹笋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少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钙、铁、草酸的含量亦多,还含食物纤维等。刚采挖的春笋,没有涩味,经过数小时后,水分和香味将会逐渐消失,肉质变硬,涩味增加。民间有“早上采,当天吃”的说法,清代著名食医王孟英也曾说过:“毛竹笋,味尤重,必现掘而肥大极嫩,坠地即碎者佳。”因此,新鲜的竹笋宜尽快烹调食用。

  荸荠

  春季温暖,风多物燥,荸荠多汁,能生津养阴、清热除烦、止渴润燥。人体每于春天阳气发泄,水分体液亦易耗散,出现口干唇裂皮肤干燥,故宜生食荸荠,亦可煮熟食用。

  甘蔗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蔗,脾之果也,其浆性寒,能泻火热。”春暖季节,宜吃甘蔗,有清热、生 津、润燥的作用。《本草经疏》中还说:“甘蔗,为稼穑之化,其味先入脾,故能助脾气,脾主中州,故主和中。”《玉楸药解》亦云:“蔗浆,土燥者最宜。”土者,脾土也。古代不少医家均认为,甘蔗能“补脾”,或曰“健脾”,或称“大补脾阴”,这些都符合唐代食医孙思邈所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春季饮食宜忌原则。

  清明茶

  清明前后,是品尝“明前茶”的季节。“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采摘加工的新茶,有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的功效。俗话说:“春眠不觉晓”,是指春意融融使人瞌睡。饮用清明茶,有醒脑提神之功,正如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所说:“茶苦而寒,使入神思 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螺蛳

  民间有“清明食螺,眼不生疴”之说。无论螺蛳或是田螺,功用相近。性寒,味甘,有清肝、养肝和明目的效果。清明前,螺未产子,体内壮实,且寄生虫少,故宜在清明前服食。《本草纲目》中记载:“春月,人采置锅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煮食之。清明后,其中有虫,不堪用矣。”《随息居饮食谱》亦云:“过清明不可食。”由于螺蛳能清肝明目,善治目赤翳障。《本草汇言》曾说:“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因风因燥因火者,服用见效甚速。”尤其是对风火红眼病疗效更好,食螺最宜。

  鲚鱼

  又名 鱼、刀鱼、子鱼、凤尾鱼。多生于海中,每年春季则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产卵洄游。《随息居饮食谱》载:“ 鱼甘温,补气,肥大者佳,味美而腴。大者尤胜,食品珍之,与病无忌。”但“多食发疮,助火。”姚可成《食物本草》也说:“有湿病疮疥勿食。”中国传统说法,清明以后鲚鱼不宜再吃,这是因为清明一过,鲚鱼体耗增大,肉质也转粗且老。

  此外,春三月还宜吃银鱼、藕、金花菜金针菜萝卜、百合、平菇、黑木耳银耳麦面粳米粥、水煮花生芋头莲子,以及西洋参沙参决明子、白菊花、首乌粉等。

  《遵生八笺》:“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

  《千金翼方》:“春二、三月,肝病宜食麻子。”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有三方:一日地黄粥,用以补肾。即取地黄捣汁,待粥煮至半熟时下汁,再用棉布包花椒五十颗、生姜一片同煮。粥熟后,去棉包,再下熟羊肾一具(碎切成条,如韭菜长),放少许盐,食之。二是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方法:取防风一分,煎汤煮汁。三是紫苏粥,取紫苏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

  《摄生论》:“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宜减咸酸,增辛辣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二月肾气藏,肝正旺,宜戒酸增辛,助肾补肝。”

  《真诰》:“三月,取百合根晒干,捣为面服,能益人。取山药,去黑皮,焙干,作面食,大补虚弱,健脾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