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办法对付亚健康

  案例

  唐小姐是一家公司的客户经理,应酬十分多,晚上经常要陪客户吃饭、唱K、跳舞。夜里回到家精神还处于兴奋状态,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失眠成了常态。第二天早上上班整个人就萎靡不振,无精打采,做事精神不能集中,总是忘事,为此,唐小姐十分困扰。

  小吴是外企的办事员,公司竞争激烈,生存压力非常大,加班是常事,小吴每天几乎工作12个小时,工作一段时间后,小吴发现自己身心疲惫,做事常常力不从心,而且健忘

  睡眠障碍疲劳、健忘、口咽不适、头晕、眼睛疲劳、疼痛、情绪不稳定等,你的身体是否出现了这些信号?你是否和唐小姐、小吴有着类似的困扰,但是到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什么明确的疾病?身心难受却说不清是什么毛病,怎么办?专家分析,出现以上症状,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手段进行调理。什么是亚健康状态?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治未病”又是什么概念?其内容是什么?对于治疗亚健康中医有什么特色和优势?为此,我们专访了五邑中医院亚健康防治中心,推拿康复科的负责人赵崇达。

  中医“治未病”由来已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仅为5%,患病者20%,而75%则属于以慢性疲劳综合症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者。由于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了“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的重点项目。提起“治未病”,不少人可能觉得比较陌生。那么什么是“治未病”?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有什么联系呢?中医“治未病”对于亚健康的治疗有什么优势?

  “治未病”一说始见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能治未病者,称之为“上工”,即高明的医生。通俗地说就是高明的医生应在人未得病的时候即给人指导,使人不得病。

  据赵崇达介绍,中医“治未病”的原理主要有四条:第一是未病先防。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即在没有患病时,要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第二是预病就荫,欲病早治,救其于荫,通俗来说,就是把要发生的病症”扼杀在摇篮中“;第三是既病防变,也就是说患病之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加重和扩散;第四是瘥后防复,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即康复后要注意防止其再次复发。

  亚健康:中医干预有优势

  其中亚健康状态就是属于中医“治未病”某个阶段,即疾病微而不显,显而未成的时期。中医对亚健康的治疗有显著的优势。

  中医“治未病”并不像西医一样简单的体检加治疗建议。中医有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对那些“感觉不舒服而又查不出病”的亚健康人群,西医往往束手无策,而中医可以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阴阳气血虚实等),辩证施治、辩证施补、整体调理等方法,使这类人群恢复健康状态。对已经患病的人进行中医药特色治疗,整体调理,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预防疾病进展,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康复。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更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帮助患者恢复元气。

  未病先防是中医的优势,也是医学的最高境界。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饮食无节制等多种因素而导致整天无精打采、容易疲劳、睡眠不佳等症状的亚健康状态。这类人群体内并没有形成“病灶”,检测指标处于临界值或稍异常,对于这类人群,中医可制定个体化的调养方案,包括起居饮食、药膳食疗、动静养生和经络穴位按摩等,未病先防。

  看体质,对症下药

  赵崇达说,中医的”未病“状态异常体质类型包括了气虚质、血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淤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中医通过这些体质的辨识,对不同的体质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气虚质:常见表现为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大便正常等。易患感冒,病后迁延不愈;易患内脏下垂等。调养原则是培补元气、补气健脾。传统疗法干预措施节气灸疗法、平衡灸疗。

  阳虚质: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而弱;面色柔白,毛发易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发病易从寒化,易病痰饮、肿胀、泄泻、阳痿。需补肾温阳,传统治疗方式可采用雷火灸疗法、热敏灸疗法。

  阴虚质: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平素易患有阴亏燥热的病变,或病后易表现为阴亏症状。需滋补肾阴、壮水制火。传统疗法有切脉针灸疗法、药醋疗法、

  瘀血质:平素面色晦黯,皮肤偏暗或色素沉著,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黯淡或紫,舌质黯有点、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腻或结代。眼眶黯黑,鼻部黯滞,发易脱落,肌肤干,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中多凝血块、或经血紫黑有块、崩漏、或有出血倾向,吐血。易患出血、中风。胸痹等病证。主要的调养原则为活血祛瘀、疏经通络,可运用刺血疗法、推拿疗法。

  痰湿质: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黯,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黏腻或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甜黏,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这种体质需要健脾利湿、化痰泻浊,治疗方式为中药熏蒸疗法、浴足疗法。

  要有防范病变的意识

  中医的“未病”治疗中除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疾病的变化是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的一个过程,因此,患病后如果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并且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调养,可以使得治疗“事半功倍”,减少痛苦。

  赵崇达主任就亚健康防治中心重点针对的妇女乳腺增生和小儿食积问题,从疾病原理、治疗方式和预防展开详细的介绍。

  妇女乳腺增生西医学乳腺增生症,中医名为乳癖,是指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良性肿块,以乳房肿块和肿痛为主症,常见于中青年妇女。从中医学角度上说,本病多与情志内伤、忧思恼怒有关。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冲任失调,病在胃、肝、脾三经,除辩证论治为主导外,兼用其他一些方法进行治疗。如正负离子导入、磁疗、针灸、按摩、局部敷药、敷脐以及大量单方验方的应用,在临床上常常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