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
甘平,补中益气和脾胃,性味重浊,滞而不灵,止可调理常病,若遇重症断难恃以为治,种类甚多,以真潞党皮宽者为佳。
见肺补。
见通行补。
甘苦温,补脾和中燥湿,善补气亦能生血,化胃经痰水,有火者宜生用。按∶野术可代真参,而真野者极难得。种白术健脾燥湿,止可调理脾胃常病。
见肝补。
见肝补。
见肾补。
辛热,本脾药兼入心肾,温燥脾胃,涩精固气,补心气命门之不足,又能开发郁结,使气宣通,温中进食,摄唾涎,缩小便。
见肾补。
见心补。
见通行补。
甘平而润,补心脾安神,治一切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及血不归脾诸症。
见肺补。
甘平而涩,补脾固肾,助气涩精,又能解暑热。
甘平,益气强肾阴健脾胃。
见肾补。
甘温,补脾肺虚寒,收汗涩二便,性甚粘滞而难化。
甘温,和脾养胃,益气温中除湿
见胃补。
见胃补。
甘温,益气补中,缓脾润肺,化痰止嗽。
咸平,益脾补气治虚瘦。
入胃健脾。
见通行和。
苦温辛烈,燥胃强脾,发汗除湿,能升发胃中肠气,止吐泻逐痰水,辟恶气解六郁,散风寒湿治痿。
见三焦和。
见肺和。
辛甘微温,清和芳烈,入脾肺,快气和中,开胃止呕,去恶气及上中二焦邪滞。
辛温香散,暖胃健脾,祛寒燥湿,辛燥犯血忌。
见肝和。
甘温芳香,理诸气开脾郁,而善醒脾治恶气。
见胃和。
见心和。
见肺和。
见胃和。
见肺和。
辛平,入脾胃,消肉积,去臭气杀虫,臭烈伤胃,西番木脂熬成,今以胡蒜白伪之。
见肺和。
见肺和。
见肺和。
酸甘微温,健脾行气,散瘀化痰,消肉积乳积,多食伐气,小者入药。核化食磨积,治疝催生。
见肝和。
苦平,裨助脾胃而升发阳气,能散瘀血留好血。
辛温,和中止呕,不散不燥,与大枣并用以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甘平滑利,缓脾润燥滑肠,治胃热便难,去壳用。
见胃和。
见胃和。
见胃和。
甘温,水性本咸而重,若扬之至千万遍,则轻而柔,故能益脾胃而不助肾气。
咸温,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
苦辛温,性烈入脾肝,理血中之气,专于破血散结通经,片子者能入手臂,治痹痛。
辛热,破气除痰,消食化积,制太阴独胜之寒,佐常山截疟,煨熟用仁。
见肝攻。
见胃攻。
见肝攻。
甘温,能助胃气上行,健脾宽肠下气,消食化积散结,祛痰善通乳,亦消肾气,炒用。
甘温,治脾胃营血,破血活血,燥胃消食,陈者良。
甘辛微苦,性升脾胃,引经药,亦入阳明肺大肠经而表散风邪升散火郁,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甘温之药上行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兼缓带脉之缩急,解药毒杀精鬼。
绿升麻治下痢。
见肝散。
见膀胱散。
见胃散。
见通行散。
见心寒。
见心寒。
见心寒。
甘寒,入心脾胃,凉血消瘀,除热行水,引火下降。针能溃脓,酒蒸服,一针溃一孔。花止血。
苦寒,性燥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肠,除湿热行水道,治风痹疮癣。
见膀胱寒。
见肺寒。
见小肠寒。
见心寒。
见胃寒。
苦甘寒,凉血明目,疗疳杀虫,主肝脾之病,又能护心止痛。蚺蛇肉极腴美,主治略同。
辛温气香,暖胃理脾,涩大肠止虚泻,面裹煨,去油用。
见胃热注。
见通行热。
辛甘大热大燥,补阳入心脾血分,活血能引血化汗化脓,为内托疮疽之用。
见肝热。
见肺热。
见通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