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校注医醇剩义》

《校注医醇剩义》在线阅读

  痰饮者,先生痰而后停饮,积水为病也。人非水谷不能生活,然水气太盛,不能流行,则病亦丛生。论者谓人身所贵者水也。天一生水,乃至充周流灌,无处不到。一有瘀蓄,即如江河回曲之处,秽积聚,水道日隘,横流旁溢,必顺其性,因其势而利导之,庶得免乎泛滥,此说是矣。然谓为天一之水,充周流灌,以至于瘀蓄,则窃以为不然。夫天一之水,精也、血也、津液也,此人身之圣水,惟患其少,不患其多,安有变为痰饮之理。且停饮之人,往往呕吐,所吐之水,或清或黄,或酸或腐,动辄盈盆,天一之水,顾若此之贱且多乎!盖水谷入胃,除散精之外,其势下趋,由小肠而膀胱,乃气化而出,无所为饮也。惟脾有积湿,胃有蕴热,湿与热交蒸,脾胃中先有顽痰,胶粘不解,然后入胃之水遇痰而停,不能疾趋于下,日积月累,饮乃由是而成。又况嗜茶太过者,湿伤脾;嗜酒太过者,热伤胃;过嗜生冷者,寒伤脾胃;各各不同。而于是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伏饮,遂由浅入深,而酿成痼疾矣。其见症与治法,均列于后。

  痰饮

  痰饮者,水从胃出,下走肠间,辘辘有声,胸中微痞,头目作眩,桂术二陈汤主之。

  桂术二陈汤(自制)

  桂枝(八分) 白术(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枳实(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牛膝(一钱五分) 车前(二钱) 姜(三片)

  此方以苓桂术甘、二陈去甘草,以桂枝开太阳,以白术健脾土,治痰饮之本也。去甘草者,欲其速,不欲其缓,欲其通、不欲其满也。姜所以佐桂,枳所以佐橘。车前泽泻牛膝所以导水气下行,不嫌其凉者,有姜、桂在焉。祖怡注。

  悬饮

  悬饮者,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胁乃肝胆之位,水气在胁,则肝气拂逆,而肺金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咳而引痛也。椒目栝蒌汤主之。

  椒目栝蒌汤(自制)

  椒目(五十粒) 栝蒌头(五钱切) 桑皮(二钱) 葶苈子(二钱) 橘红(一钱)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苏子(一钱五分) 蒺藜(三钱) 姜(三片)

  此方仍是二陈去甘草,以椒目通水道,栝蒌通谷道,葶苈、苏子、桑皮以泻肺,疾藜以疏肝。

  水饮下行,而肺肝和矣。祖怡注。

  溢饮

  溢饮者,水气旁流于四肢也。脾受水邪,溢入四末,故肢节作肿,身重无力,桂苓神术汤主之。

  桂苓神术汤(自制)

  桂枝(八分)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 茅术(一钱) 苡仁(八钱)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 砂仁(一钱) 姜(三片)

  此方合苓桂术甘、二陈、平胃,去甘草加苡仁、砂仁,纯用温运胃脾,而水饮自化。祖怡注。

  支饮

  支饮者,水停心下,入于胸膈,咳逆倚息短气,其形如肿,桑苏桂苓汤主之。

  桑苏桂苓汤(自制)

  桑皮(三钱) 苏子(二钱) 桂枝(八分) 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大腹皮(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猪苓(一钱) 姜(三片)

  此方以苓、桂、橘、半生姜治饮之本,以桑皮、苏子、杏仁泻肺,以腹皮、泻泽、猪苓行水,是肺脾同治也。祖怡注。

  留饮

  留饮者,留而不去也。心下痞满,作哕头眩,芎归桂朴汤主之。

  芎归桂朴汤(自制)

  川芎(八分) 当归(二钱) 桂枝(八分)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天麻(六分) 菊花(二钱)姜(三片)

  芎、归肝家血药也,姜、桂开太阳也,枳、朴、橘、半、茯苓消痰湿也,天麻菊花佐芎、归而上行也。诸方皆降,而此独升,独用血药,以肝为寒饮侵犯,而血行不畅也。祖怡注。

  伏饮

  伏饮者,伏而不出也。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其人振振身 剧,此乃三阳之气为阴邪遏抑,郁而不舒,桂枝半夏汤主之。

  桂枝半夏汤(自制)

  桂枝(八分)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 白术(二钱) 芥子(一钱) 浓朴(一钱) 紫苏(一钱) 贝母(二钱) 甘草(四分) 姜(三片)

  此方用苓桂术甘合二陈。再以芥子去皮里膜外之水,得姜、桂而温通之力更大。紫苏以佐姜、桂,贝母以佐半夏,浓朴以佐广皮。治伏饮方,亦可以之治疟。盖无痰不成疟,见症发寒发热,振振身 剧,岂不是痰饮伏而不出,有转疟之兆乎!饮证六方,每方皆有二陈,五方皆有桂、姜,三方皆有白术,亦可见治饮用药之大法矣。祖怡注。

  伏饮

  苓桂术甘汤 治胸胁支满,头目作眩。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水六升,煎三升,分温服。

  甘遂半夏汤 治留饮结于肠胃。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白芍(五枝) 甘草(如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加蜜半升,和药汁煮取八合,温服。

  小青龙汤 治水饮溢出于表,营卫不利,宜发汗以散其水。

  麻黄(三两) 白芍(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服。

  木防己汤 治支饮上入膈中。

  防己(三两) 人参(四两) 桂枝(二两) 石膏(八两)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温服。

  木防己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治支饮,胸膈痞满。

  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温服。

  泽泻汤 治支饮之在心下者。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水二升,煎取一升,分温服。

  浓朴大黄汤 治支饮,胸膈痞满。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五枚) 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服。

  椒目葶苈大黄丸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者。

  防己(一两) 椒目(五钱) 葶苈(一两) 大黄(一两)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湿痰悬饮。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生姜(八两) 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茯苓饮 治痰饮胸痞。

  茯苓(三两) 人参(三两) 枳实(二两) 白术(三两) 陈皮(三两)生姜(四两)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服。

  二贤汤 治一切痰饮。

  橘皮(一斤) 甘草(四两) 水四升,煮取一升,分温服。

  豁痰汤 治一切痰疾。

  柴胡(一钱) 半夏(一钱) 枯芩(五分) 人参(五分) 甘草(五分)紫苏(五分) 陈皮(一钱) 浓朴(五分) 南星(五分) 薄荷(五分) 枳壳(五分) 羌活(五分) 姜(三片)

  老痰丸 润燥开郁,降火消痰。治老痰凝滞喉间,吐咯难出。

  天冬(一两) 黄芩(一两) 海粉(一两) 橘红(一两) 连翘(五钱)桔梗(五钱) 青黛(一钱) 香附(五钱) 芒硝(二钱) 蒌仁(五钱)

  研末,炼蜜加姜汁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御爱紫宸汤 解宿酒哕呕,恶心痰唾,不进饮食。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白芍(一钱) 檀香(一钱) 茯苓(二钱) 官桂(五分) 藿香(一钱) 陈皮(一钱) 葛根(二钱) 良姜(五分) 丁香(五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四七汤 治七情郁结,痰涎如败絮,或如梅核,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五分) 浓朴(一钱二分) 紫苏(一钱二分) 枣(一枚) 姜(三片)

  大川芎丸 消风壅,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

  川芎(二两) 薄荷(四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防风(二两) 细辛(五钱)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小川芎丸 治膈上痰。

  川芎(二两) 大黄(二两) 研末,皂角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神芎导水丸 治一切热痰郁结。

  黄芩(一两) 黄连(五钱) 川芎(五钱) 薄荷(五钱) 大黄(一两)滑石(四两) 黑丑(二两)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二陈汤 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恶心头眩。

  陈皮(一钱)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清气化痰丸 治痰热。

  半夏 胆星 橘红 枳实 杏仁 蒌仁 黄芩 茯苓(等分) 淡姜汁和丸,每服三钱。

  半夏天麻白术汤 治痰厥头痛,四肢厥冷。

  半夏(一钱) 麦芽(三钱) 神曲(三钱) 白术(一钱) 苍术(一钱)人参(一钱) 黄 (二钱) 陈皮(一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天麻(六分) 干姜(三分) 黄柏(五分) 研末,每服五钱。

  茯苓丸 治痰停中脘,两臂疼痛。

  半夏(一两) 茯苓(一两) 枳壳(五钱) 风化硝(二钱五分) 淡姜汁和丸,每服二钱。

  下载《校注医醇剩义》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