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注金匮要略》简介

《高注金匮要略》在线阅读

  《高注金匮要略》金匮著作。不分卷。清·高学山撰。撰年不详。高氏融合前人学说,取众家之精要,结合个人学习心得和临床实践将《金匮要略》予以全面注释。对杂病的病机、诊断、方义等阐析较详。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主观、附会的解释。原稿分为四册,末册佚去二页,近人王邈迖为之增补校订,于1956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高注金匮要略》汉末张仲景所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历代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书之一。高氏融合前人学说,取众家之精要,结合个人学习心得和临床实践将予以全面注释。对杂病的病机、诊断、方义等阐析较详。

  《高注金匮要略》(高氏融合前人学说,取众家之精要,结合个人学习心得和临床实践将《金匮要略》予以全面注释。对杂病的病机、诊断、方义等阐析较详。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主观、附会的解释。原稿分为四册,末册佚去二页,近人王邈迖为之增补校订,于1956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金匮要略》一书为东汉末年(约公元210年)张机(字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研究内伤杂病的一部专书,由于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并且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治疗内科杂病的典范。[1]

  明清至近代,肺阳生理、肺阳虚的证候及治疗均有较详细的论述 对肺阳主宣降的生理功能,清.汪汝麟《证因方论集要》曰:“肺阳气旺则清肃下行归于肾阴,是气有所收摄,不复散而上逆。”清.石寿棠《医原》曰:“肺阳下归于肾,得肾之合纳,而阳气乃收藏不越,人之阳降,肺之阳气归于肾,如天之阳气潜藏于地,是即火出地下也。”唐容川《血证论》则指出:“心肺之阳宣,如日月一日”,“肺阳布护,阴翳自消,一切寒怯虚悸之症自除。”清.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指出:“肺中阴阳自和,则下降清华以应甘露”,“肺中之阳主提携运行之用”。对肺阳主气的生理功能,魏之臔《续名医类案》曰:“肺易感受寒邪,既病于主气之肺阳,阳气益不得施化,而水中之阳化更微,致湿淫滋患。”对肺阳参与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清代王旭高、高学山认为“夫饮之生,总有脾肺阳虚”,“夫饮之由来,大概起于肾及脾肺之脏阳衰冷”。对肺阳虚的证治,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指出:“寒嗽虚喘,身凉自汗者,以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清.高学山指出:“医学云喘,在肾为虚,在肺为实,夫所谓实也,非真实也,乃肺之阳虚不化,致水上溢于高源耳。”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则认为肺阳虚可见于肺虚水肿、肺虚腹胀等病,“肺虚身肿……如面色惨白,二便清利,气怯神离,肺之真阳虚也”,“肺虚腹胀之治,肺阳不足,脉缓濡软,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唐容川则有“又有温补肺阳之法,用保元汤”。

  《高注金匮要略》作者

  高学山,清代医家。字汉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通医术,擅长伤寒杂病,于仲景之学颇多发明。研究并注解《伤寒论》、《金匮要略》,撰有《伤寒尚论辨似》、《金匮要略注》(后改名为《高注金匮要略》)等书。
 

  下载《高注金匮要略》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