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坏病入太阴脏证《伤寒说意》

《伤寒说意》在线阅读

  汗后发渴

  太阳经病,阴盛阳亡,则入太阴脾脏。如大汗之后,亡其胃津,以致土燥生烦,不得眠卧,时欲饮水者,此将成人参白虎证。宜少少与水,滋其土燥,令胃气调和则愈。以在大汗之后,阳气新虚,恐饮冷多而土败也。若燥热大作,少水不救盛火,则用白虎(方在“太阳”)。若汗后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则是阳虚湿动,宜用五苓。盖脾土湿陷,木郁生风,津亡燥动,是以消渴。疏泄不行,故小便不利。五苓燥土湿而达木郁,通经解表,是良法也。汗泄阳虚,阴湿易动,凡脉候浮数,口渴心烦,而所饮不多,多便不受,即是五苓证,勿服白虎也。(方在“太阳”)。

  汗后亡阳

  伤寒本当发汗,若使脉浮自汗,溺数心烦,恶寒不甚,脚挛不伸,此是阳明证,不宜发汗。自汗者,腑热外蒸,小便数者,大便必硬,心烦者,燥土上熏,寒微者,恶寒将罢,脚挛者,木燥筋缩,此宜调胃承气(方在“阳明”)。医以脉浮自汗,病象中风,反与桂枝汤附子而增桂枝,令其大汗亡阳,以致厥逆咽乾,烦躁吐逆,胃燥肠结,谵语不清,不知寸口浮大,是阳明之腑证,非太阳之表寒,桂附泻汗亡阳,热减而燥加,火升而胃逆。宜甘草干姜汤,温中回阳,而降逆气,再以芍药甘草汤,滋木荣筋,伸其两脚挛急,后以调胃承气(方在“阳明”),下其结粪,以止谵语,诸证全瘳矣。

  若桂附发汗后,不用姜甘回阳,而重发其汗,或加烧针,大亡其阳,当用四逆汤,以温水土(方在“太阴”),姜甘无济矣。

  【11】甘草干姜汤 十八

  甘草炙,四两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12】芍药甘草汤 十九

  白芍药 甘草炙, 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汗后吐泄

  汗后水药不得入口,是阳败而胃逆。若再发其汗,则脾气亦陷,必吐泄皆作。阳败胃逆,而生呕吐,脉多浮数,证多烦躁。庸工率谓火盛,不知阳气升泄,客热在胸,腹中虚冷,水谷不消,所以呕也。

  吐后烦吐

  太阳经病,当发热恶寒,吐后不恶寒而欲去衣被,此吐伤胃气,阳升而内烦也。若既不恶寒,又不发热,关脉细数者,亦吐伤胃气也。缘其胃阳素虚,本不堪吐,病一二日而吐之者,阳升胃逆,腹中饥馁,口不能食,病三四日而吐之者,阳升火泄,不喜热粥,欲食冷食,冷食入腹不消,朝食暮吐,此皆火土双败之故。然吐虽逆治,而无大害,俟其胃阳续复,或以药饵温胃降逆,则呕吐立止,非如汗下亡阳之剧也。

  下后泄利身疼

  伤寒阳虚胃弱,医误下之,续得泄利不止,而身仍疼痛者,此里气败而表未解。急当先救其里,阳回泄止,然后发表散寒,除其疼痛。救里宜四逆汤(方在“太阴”),救表宜桂枝汤(方在“太阳”),此定法也。

  下后身痛脉迟

  汗泄血中温气,阳虚木陷而脉沉迟,经脉凝涩而身疼痛,宜桂枝汤,甘、枣培土,桂枝达木,加芍药以清风木,加生姜以通经络,加人参以益肝脾温气,补宣经脉也。

  【2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二十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四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下后泄利喘汗

  中风,桂枝汤证,医反下之,败其中气,以致泄利不止。若其脉促者,是表证未解。仲景脉法: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盖下后里虚,表阳内陷,为里阴所格,不得下行,表里束迫,故见促象。若喘而汗出者,是胃逆肺壅,郁生上热,蒸其皮毛也。里宜四逆,表宜桂枝,而膈热壅阻,二方难用,宜葛根黄连黄芩汤,达胃郁而清上热,然后议温未晚也。

  【17】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十一

  葛根半斤 甘草炙,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后胸满发喘

  太阳病,下后胸满者,胃败而气逆也。胃气上逆,浊阴不降,肺气壅塞,是以胸满。若兼脉促,则表证未解,宜桂枝去芍药之酸寒,以解表邪。若微恶寒者,则肾阳亦败,不止脾阳之虚,宜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其肾水也。若微喘者,亦胃气之上逆也,胃逆而肺气郁阻,是以发喘,此较胸满颇重,当泻其逆气,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泻肺而降逆也。凡喘家用桂枝汤,必加厚朴杏仁,利其壅塞,下其冲逆,此定法也。

  【4】桂枝去芍药汤 二十二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二十三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二十四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芍药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厚朴炙,去皮,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汗下后心下满痛小便不利腹满心烦

  太阳病,服桂枝未解,因复下之,致心下满而微痛,小便不利,此下伤中气,阳败湿生,胆胃上逆而肝脾下陷也。而表证未解,依然头项强痛,发热无汗。是虽以表邪外束,而实缘里气之内郁。宜桂枝汤去桂枝之发表,加茯苓白术,去湿而燥土也。心下满者,腹满之渐也,若发汗后,腹胀满者,阳泄土败而浊阴上逆也,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补中而降浊也。若下后腹满,加以心烦,卧起不安者,浊阴上逆,肺气堙郁,化生败浊,阳阻而生上热也,宜栀子厚朴汤,清热而吐瘀浊,降逆而泻胀满也。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二十五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28】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二十六

  厚朴炙,去皮,半斤 生姜切,半斤 半夏洗,半升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7】栀子厚朴汤 二十七

  栀子擘,十四个 厚朴炙,去皮,四两 枳实水浸,炙令黄,四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汗吐下后心烦

  汗后外热不退,心里微烦者,土败中寒,浊阴上涌,阳格而生外热,宜栀子干姜汤,温中清上而吐瘀浊也。若或下或汗后,心烦身热,胸中窒塞者,是败腐阻其肺气,痞郁而生上热,宜栀子豉汤,涌吐其败浊也。凡或汗或吐或下后,虚烦不得眠睡,甚而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无奈者,皆缘肺气壅遏,败浊堙塞,悉宜栀子豉汤吐之。若烦而少气者,中气之亏也,宜栀子甘草豉汤,以扶其土。若烦而兼呕者,胃气之逆也,宜栀子生姜豉汤,以降其逆。但栀子苦寒,最泻脾阳,如病人平日大便微溏者,便是脾阳之虚,不可服也。

  【38】栀子干姜汤 二十八

  栀子擘,十四个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34】栀子豉汤 二十九

  栀子擘,十四个 香豉绵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35】栀子甘草豉汤 三十

  栀子擘,十四个 甘草炙,二两 香豉绵裹,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36】栀子生姜豉汤 三十一

  栀子擘,十四个 生姜五两 香豉绵裹,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下载《伤寒说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