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谦简介

《伤寒心法要诀》在线阅读

  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他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吴谦奉旨后,下令征集全国 的各种新旧医书,并挑选了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70多位官员共同编修。历时三年的时间, 终于编辑完成。

  中文名称:吴谦
  英文名称:Wu Qian
  定义:清代医学家。编撰《医宗金鉴》。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医史文献(二级学科);
       医家(三级学科)。

  吴谦(1689~1748年),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吴谦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曾任太医院右院判。作为御医,吴谦经常随侍于皇帝身边。乾隆五年(1740年)早春二月,乾隆帝患了感冒,吴谦、陈止敬等御医“敬谨调理,甚属勤劳,……且奏效甚速”,使乾隆帝很快就痊愈了。吴谦等因而受到了嘉奖。在为宫廷服务期间,吴谦多次受到这样的恩赏。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帝诏令编纂医书,命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作为总修官,吴谦为《医宗金鉴》的成书做出了重要贡献。吴谦认为,医经典籍以及历代各家医书,存在着“词奥难明、传写错误、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等问题,应予以“改正注释,分别诸家是非”。

  吴谦崇尚仲景学说。在撰著《医宗金鉴》时,他参考引用清乾隆以前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

  的20余位医家的著述,对这二部经典著作的原文逐条加以注释,汇集诸注家之阐发,撰成《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17卷、《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8卷,列为《医宗金鉴》全书之首。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帝敕命编纂的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鼎盛,宫廷医学也达到顶峰阶段。乾隆皇帝务求标榜文治,于乾隆四年(1739)下谕太医院编纂医书:“尔等衙门该修医书,以正医学”。由大学士鄂尔泰和亲王弘昼督办,任命御医吴谦、刘裕铎担任总修官(相当于主编),陈止敬担任该书的经理提调官。为保证医书的质量,选派有真知灼见、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学者共同编纂,设纂修官14人,副纂修官12人,武维藩等作为纂修官参加了编写。此外,还有审效官、誊录官等人员,共70余人参加了编写工作。编撰中,不仅选用了宫内所藏医书,还广泛征集天下新旧医籍、家藏秘籍和世传良方。

  1742年,《医宗金鉴》纂修完成,乾隆帝赐名为《医宗金鉴》,并御赐编纂者每人一部书、一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自1749年起,清太医院将《医宗金鉴》定为医学生教科书;这部书还广泛流传于民间,深受读者的欢迎。

  《医宗金鉴》是作者们对18世纪以前的历代医学著作加以校订、删补,并节录编辑而成书的,是宫廷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医宗金鉴》一书,从医学文献校订整理的角度体现了宫廷医学的学术水准和成就。

  吴谦的生平

  吴谦吴谦字六吉,清代著名医家,生活于康乾时期。安徽歙县人氏,与张璐、喻昌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清朝乾隆年间,吴谦为宫廷御医,1736年以后任太医院判(太医院副院长、官阶正五品)。由于吴谦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受到朝廷上下广泛赞誉,加之又屡屡治愈皇亲国戚们的顽疾,乾隆皇帝对其十分的赏识和器重。乾隆帝曾经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吴谦品学兼优,非同凡医,尔等皆当亲敬之”。

  吴谦博学多才,临床经验丰富,德艺双馨。他一贯谦虚好学,熟读古今医籍。善于总结经验。相传吴谦早年行医曾遇一骨折病人,由于久治不愈,吴谦深感歉疚。后来吴谦听说一位民间医生治愈了其疾,便不辞劳累,几次翻山越岭步行五十多里地去登门求教,学习治疾的技艺。一般来说。医疗技艺是不外传的,但吴谦的谦逊与好学感动了那位山间医生,于是授之于整骨手法及药方。此后。吴谦受到启发,又先后师事十多位民间医生,博采各家之长,从而练就了自已娴熟的技法。为他后来进入太医院及主持编纂《医宗金鉴》大型系例丛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乾隆元年(1736年),清高宗亲政。这个时期,城市手工业中已经有了资本立义的萌芽,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与内容,虽仍有抱残守阙之人,但大多医家能继承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尤其大批知识分子弃儒从医,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于是,清政府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下昭编纂医籍,称“此乃万世寿民公事”。乾隆四年(1739年)11月17日,下谕旨“尔等衙门该修医书,以正医学”,要求太医院组织编写一部大型综合性医书。太医院使(院长)钱斗保等接旨后,召集太医院医官们商讨研究,组织搭建编写班子,拟定执行办法。同时上奏要求将皇宫珍藏的所有医学书籍全部交于太医院整理,并通令全国征集各地家藏的医书和民间验方。方案上呈后经乾隆皇帝批准并钦定吴谦与同宦刘裕择为医书总修官(主编),开始整理编辑医学类丛书。根据编写计划,吴谦等“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卷首奏疏),采取历代各家论述之长,系统加以整理,前后历时三年时间,于乾隆七年(1742年)将医书编写完成,乾隆皇帝亲自为该书赐名为《医宗金鉴》。

  吴谦的医学成就

  《医宗金鉴》全书包括医学各科共十五种,九十卷。书的内容丰富完备,叙述系统扼要,议论精确,有叙说、有图谱、有验方、有议论,便于学者记诵,力求学以致用,为内、外、妇、儿、眼、伤、针灸各科之完备的巨著,集我国古代医籍文献之大成。其中《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和《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为吴谦亲自编注。他在深入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基础上,参阅了乾隆以前上自三皇下至当朝20余位著名医家的论述和心法要诀,自为删定,修正错误,详审注释。以歌诀的体裁概括疾病诸证的辨证论治理论,切于实际,又易学易用,且阐发了原文的深奥意义,是研究《伤寒》和《金匮》的经典著作之一。故清代著名医家徐灵胎评价《医宗金鉴》“此书条理清楚,议论平和,熟读是书。足以名世。”

  《医宗金鉴》于1742年一经刊行,深受当世与后代中医界的重视,盛赞此书“酌古以准今,芟繁而摘要,古今医学之书,此其集大成矣。”清廷曾将此书作为太医院的必修教材,俞慎初在《中国医学简史》中赞扬《医宗金鉴》为“一部很好的入门书,200年来一直沿用。至今还是医者必备的重要参考文献。”[1]

  吴谦的学术思想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治学态度严谨认真,虽然尊古但又不泥守前人旧说。表现在:

  1、阐发《金匮要略》奥义,不落俗说。吴谦鉴于《金匮要略》词精义奥,不易理解的特点,加上历代对其中的注释较少,于是决定对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著进行订正,对其失次者序之,残缺者补之,并博采群书,详加注释。意在使后学者不为俗说所误。做到知仲景能治伤寒,未尝不能治杂证。对于《金匮要略》条文的注释阐发,他不泥守前人之说,认为凡经中错简遗误,文义不属,应改、补、删、移者,审辨精核,皆详于本条经文之下。对于文义不,难以注释者,则另设一卷,列正误存疑篇,以作参考。其编著次第,首先是经文,其次是注释,过后是集注,再就是方药,最后是方解集注。层次清楚明白,一目了然。大凡他的注语,都很简易明显。他在发挥经旨时,间或有旁证博引,采撷各注家的精粹,让人读后,既能深刻明白经旨大义,也能感到经义实用。

  2、据古义而能变通,寒热攻补不执成见。吴谦鉴于《金匮要略》的词精义奥,不易理解的特点,因而采用了清代以前的20多家的医学观点,相互参合印证,并且结合他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重订和注释。正如《四库全书提要》中评论的那样,认为吴谦能根据古义得其变通,参酌时宜必求验证,寒热不执成见,攻补无所偏施。这一评论是中肯允当的。吴谦订正《金匮要略》原文的目的,是在于使张仲景的立法处方思想得以明晰晓畅,为世人所接受,从而广泛地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总之,吴谦主持编纂的医书为传世之作,内容全面系统而精要,切合临床实际,因而深受医学界的欢迎。由此,他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称其名医留存史册,是当之无愧的。另外,对于他那种学古书而不拘泥于古书所言的学习方法是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应该好好把握并应用它。

  下载《伤寒心法要诀》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