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相移《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故得之厥气”,见《素问》卷十第三十七《气厥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十。自“三阳急为瘕”至末,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八《大奇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一下篇。

  肾移寒于脾,癕肿少气。

  五脏病传,凡有五邪,谓虚、实、贼、微、正等。邪从后来名虚邪,从前来名实邪,从所不胜来名微邪,从胜处来名贼邪,邪从自起名曰正邪。肾移寒于脾,此从不胜来也。谓肾脏得寒,传与脾脏,致令脾气不行于身,故发为肿。寒伤谷,故为少气也。

  平按:“脾”《素问》作“肝”,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肾移寒于脾,元起注云:肾伤于寒而传于脾,脾主肉,寒生于肉则结为坚,坚化为脓,故为痈也。血伤气少,故曰少气。《甲乙经》亦作移寒于脾。王因误本,遂解为肝,亦智者之一失也。”“癕”《素问》、《甲乙》作“痈”,下同。注“病传”,袁刻作“内传”;“从胜处来”,袁刻作“从所胜来”。

  脾移寒于肝,癕肿筋挛。

  脾得寒气,传与肝脏,名曰微邪。以脾将寒气与肝,肝气壅遏不通,故为痈肿。肝以主筋,故肝病筋挛者也。

  肝移寒于心,狂鬲中。

  肝得寒气,传于心脏,名曰虚邪。肝将寒气与心,心得寒气,热盛神乱,故狂鬲也,心气不通也。

  平按:《素问》“鬲”作“隔”。

  心移寒①于肺,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心得寒气,传与肺者,名曰贼邪。心将寒气与肺,肺得寒发热,肺焦为渴,名曰肺消。饮一升,溲一升,可疗;饮一升,溲二升,肺已伤甚,故死也。

  平按:《素问》“肺消”二字重,《甲乙》作“为肺消,肺消者”。

  ①“移寒”,萧本原作“寒移”。今据仁和寺本改。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下坚,水气客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裹囊②,治主肺者。

  肺得寒气,传与肾脏,名曰虚邪。肺将寒气与肾,肾得涌水,大肠盛水,裹于①腹中,如帛囊浆壶。以肺寒饮为病,故疗于肺也。

  平按:“腹下坚”,《素问》“下”作“不”,《甲乙》作“按其腹不坚”,“则鸣”作“肠鸣”。“如裹囊”《甲乙》作“如囊裹浆”,《素问》作“如囊裹浆,水之病也”,无“治主肺者”四字。

  ②“囊”,萧本原作“壶”。查仁和寺本,此字下部略残,初看似“壶”,细辨则实为“囊”字,今改为“囊”字,与注文及“平按”合。

  ①“于”,萧本原作“如”。今据仁和寺本改。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脾受热气,传之与肝,名曰微邪。脾将热气与肝,肝血怒盛伤,为惊怖衄血也。

  肝移热于心,则死。

  肝受热气,传之与心,名曰虚邪。肝将热气与心,心中有神,不受外邪,故令受邪即死也。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心受热气,传之与肺,名曰贼邪。心将热气与肺,肺得热气,膈热消饮多渴,故曰膈消也。

  平按:“鬲”《甲乙》作“膈”。

  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

  胞,女子胞也。女子胞中有热,传与膀胱尿胞,尿脬得热,故为淋病尿血也。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靡。

  隔,塞也。膀胱,水也。小肠,火也。是贼邪来乘,故小肠中塞,不得大便。热上冲,口中烂,名曰口靡。靡,烂也,亡②之反。

  平按:《素问》“膈”作“鬲”;“靡”作“糜”,《甲乙》亦作“糜”。

  ②“亡”,萧本原作“止”。今据仁和寺本改。人卫本注:日抄本亦作“亡”。

  肺移热于肾,传为素痉。

  肺受热气,传之与肾,名曰虚邪。肺将热气与肾,肾得热气,名曰素痉之病。素痉,强直不能回转。

  平按:“素痉”《素问》、《甲乙》作“柔痓”。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辟死,不可治。

  肾受热气,传之与脾,名曰微邪。肾将热气与脾,脾主水谷,故脾得热气,令肠中水谷消竭,所以肠虚,辟疊不通而死。

  平按:“辟”《素问》、《甲乙》作“澼”。又“肺移热于肾”两节,《素问》、《甲乙》在“胞移热于膀胱”上。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密疝为沉。

  小肠得热,传与大肠,名曰贼邪。小肠将热气与大肠为病,名曰密疝。大肠得热,密涩沉而不通,故得密沉之名也。

  平按:“密疝”《素问》、《甲乙》作“虙瘕”,王注谓:“虙与伏同,血涩不利,则月事沉滞而不行,故云为虙瘕为沉也。”与杨注异。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胃之食亦。

  大肠得热,传与胃者,名曰虚邪。大肠将热与胃,胃得热气,实盛消食,故喜饥多食。以其热盛,食于于胃,不作肌肉,故瘦。亦,义当“易”也,言胃中热,故入胃之食变易消无,不为肌肉,故瘦。

  平按:“而瘦,入胃之食亦”,《素问》“胃”作“谓”,《甲乙》作“而溲,名曰食□”。

  胃移热于胆,名曰食亦。

  胃得热气,传之与胆,从不胜来,名曰微邪。胃将热气与胆,胆得于胃谷之热气,令胆气消易,仍名食易。

  平按:“名曰”《素问》作“亦曰”,《甲乙》作“亦名”。

  胆移热于脑,则辛烦鼻淟,鼻淟者,浊涕下不止,传为衄□瞑目,故得之厥气。

  淟,他典切,垢浊也。□,已③结反,目眵也。脑髓属肾,胆得热气,传之与脑,从前而来,名曰实邪。胆将热气与脑,脑得胆之热气,鼻烦辛酸,流于浊涕,久下不止,传为鼽衄眵瞑也。瞑,开目难也。此胆传之病,并因逆热气之所致也。

  平按:《素问》、《甲乙》“烦”作“頞”;“淟”作“渊”。“厥气”《素问》作“气厥”,《甲乙》无“气”字。注“烦”,袁刻作“频”;“并因”,袁刻误作“并目”。

  ③“已”,人卫本注曰:疑“亡”之误。

  三阳急为瘕,

  瘕,谓女子宫中病,男子亦有瘕而为病。凡脉急者,多寒。三阳,谓太阳。候得太阳脉急,为是阴胜多寒,男子为瘕,女子为石瘕之病。

  平按:《素问》“为”下有“三阴急为疝”五字。注“瘕,谓”,“谓”字袁刻脱。

  二阴急为痫厥,

  二阴,少阴也。候得少阴脉急,是为阳与阴争,发为小儿痫病,手足逆冷也。

  二阳急为惊。

  二阳,阳明也。阳与阴争,少阴胜,发大小人惊也。

  平按:《素问》新校正云:“三阳急为瘕至二阳急为惊,全元起本在《厥论》,王氏移在《大奇论》。”据此,则全本与本书合。

  下载《黄帝内经太素》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