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治夜间烦热

  □ 杜昕 河北省中医院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年,尤擅长内科杂病。今总结其治疗一夜间烦热案如下。

  患者于某,年逾花甲。夜间烦热,不能成寐2月余。因丈夫新丧,昼夜悲闷,心中忿郁。近日出现脐腹夜间烦热,自述覆被热,揭被凉,夜间辗转不能成寐,白日却心平身凉。兼有心悸、气逆,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舌红紫边有瘀斑,脉弦。此乃肝郁日久,血瘀气滞,结于胸中,故称灯笼热是也,处以血府逐瘀汤原方: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牛膝10克,甘草10克。14剂,水煎服。

  二诊:前证悉减,气逆明显,舌红边有瘀斑,脉弦。前方加肉桂3克。14剂,水煎服。近一月后,患者欣然来告,服药后自感体舒,故自作主张加服上方14剂,现觉诸证均止,来请为治心悸。

  按:《医林改错》有“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血瘀”的论述。本例患者夜间脐腹烦热,但体温正常,位置偏下,虽非血府之位,仍仿血府之治以活血化瘀。盖血为阴,夜亦属阴,夜间病邪禀助于自然阴气,故血病常发于此时。且肝藏血,司情志,主动主升。《临证指南医案》曰:“肝体阴用阳,其性刚,全赖……血液以濡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性。”瘀血内蕴,阴血失其畅达,影响肝用,故烦乱、气逆。或有言本案夜间懊恼烦热,栀子豉汤证也。然则烦热、舌红苔黄、脉右寸关滑数、有外感史者,病在气分者,宜栀子豉汤;夜热不能覆被、舌红有瘀斑少苔、脉细或涩,病在血分者,宜血府逐瘀汤。观其脉证非气分之火胜,故临床不能一见发热即用苦寒清凉之品,病邪反为凉遏,且药力不达病所,必效微。二诊于病去四五分之际,加用肉桂3克以引火下行。诸药合用,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血府”之瘀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悉除。